图形运动的特征和性质

/ 2

图形运动的特征和性质

陈静指导教师:徐杰况齐辉

陈静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圣广小学523170指导教师:徐杰况齐辉

一、由“旋转现象”唤起“原有认知”

1.观看课件唤起原有认知

师:同学们,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你们会看到许多熟悉的游乐设施,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带上这几个问题,认真地“游玩”。

问题:这些游乐设施是什么?它们会运动吗?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运动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1:它们都是旋转现象(并且用手比划着方向)。

师:真棒!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

生2:风车、道闸、小女孩荡的秋千都有一个不动的点。风车的风叶是转圈,道闸的闸杆和荡秋千的小女孩转动都有一定的范围。

师:这位同学讲得太好了,掌声鼓励。

此时引入部分,唤起了原有认知,又有启迪之功效,到达这个深度即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接下来可以进行本节新知讲授。

二、认识旋转“三要素”

1.认识方向

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透过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来揭示数学知识的奥秘。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钟面,那么这个钟面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吗?

生1:这个钟面只有一个指针,而手表、时钟上面有两根指针或三根指针。

生2:这个钟面有指针和指针转动时遗留的运动轨迹,还有左边钟面的指针是按这个(肢体描述)方向转动,右边钟面的指针是按这个(肢体描述)方向转动。

师:我们怎么用语言来描述指针转动的方向?

生1:可以描述向右转或向左转,也可以描述向东转或向西转。

生2:可以描述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转。

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回答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充分肯定,同时也起到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此时去点拨解惑自然水到渠成。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把和生活中钟表指针转动相同的方向称之为顺时针,反之为逆时针。

小结:旋转方向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

2.认识旋转角度

观察同一钟面,通过教师语言的组织,让学生注意力、思考方向转向旋转角度,朝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

师:这两幅图的钟面与刚才的钟面有何不同?

生1:旋转方向都是顺时针。

生2:每幅图中都有一个指针的旋转轨迹为红色。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指针轨迹颜色发生了变化,为接下来教学做好了铺垫。

师:红指针是旋转前的位置,黑指针是旋转后的位置,那么指针按顺时针旋转了多少呢?

此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每组成员有四位,小组讨论要确目标即旋转多少,明确过程即怎么才能达到目标,汇报小组共同讨论研究的成果。

生1:第一幅图指针旋转了30°,第二幅图指针旋转了90°。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答案吗?

当得到同学们都认可这个答案后,教师继续制造困惑,激化“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师:老师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是30°、90°,而不是30cm或者其他答案?

生1:我们可以把钟面上固定指针的圆点看作一个点,把旋转前的指针和旋转后的指针看作射线,那么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所以说第一幅图指针旋转了30°,第二幅图指针旋转了90°。

师: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

生同答:听明白了,理解了。

师:回答得真好,那为什么是30°和90°,而不是其他的度数?

生2:指针旋转一周后,回答原来的位置,这一周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周角,周角=360°。钟面十二个刻度,从12到1可以看作1份,钟面一共被平均分成12份,360°&pide;12=30°。第一幅图指针从12指到1,只有一份,所以是30°;而第二幅图指针从12指到3,有三份,所以是90°。

学生的回答是从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并解释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认可与鼓励。

小结:通过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归纳得出旋转第二要素——旋转角度可以通过计算等方式得到。

3.认识旋转中心

风车、荡秋千的小女孩、钟面的指针,它们都发生了旋转现象,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点有哪些呢?

生:三幅图中都有一个红色的点,这个点是固定不变的。

师:我们把这个点称为旋转中心,一般数学中会用字母“O”来表示旋转中心。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对教学课件的理解,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该知识点。

小结:旋转第三要素是旋转中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4.描述旋转现象

师:我们看到课本例题一,然后同学们完成题目中的填空。

生1: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

生2: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生3: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生4: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要求学生朗读一遍,引起注意和加深记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更具有目的性。

师:从中同学们能知道怎样正确描述旋转现象吗?

小结:要确定物体旋转的起始状态,依次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来描述旋转现象。

三、认识旋转特征

师:我们该怎么描述这个旋转现象?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尺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师:真棒,那同学们通过观察三角尺位置的变化,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1:三角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2:旋转中心O点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旋转中心O点没有变,三角尺的大小、形状没有变。

小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而得出旋转特征是旋转中心O点不变,图形大小、形状不变,图形的位置改变。

四、练习拓展

1.填空题:

师:怎样描述旋转现象?

生:要描述旋转现象,关键要知道旋转起始状态、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师:旋转现象有什么特征?

生:旋转中心O点、图形大小和形状不变,图形的位置改变。

六、教学反思

1.当年“我的纠结”不能复制在学生认知世界中。我上小学时,旋转“三要素”和旋转的特征知识学得糊里糊涂,书中的知识点只能被动地记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中很是纠结。曾经真实的感受,使我不想让我的学生“重蹈覆辙”。教师课堂上教的不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点,更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扬帆起航的船桨,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得更好、更远。

2.对“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再体悟。旋转现象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同时也使学生透过现象初步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和“特征”,使学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能够解释、解决生活的现象、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切身体会到课本知识的实用性,让新知的本质属性深入人心。

3.将数学思想渗透于无形之中。本节课我把数学思想植入到教学之中。分类、归纳思想在教学中出现,而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课堂上讲到“旋转方向”的知识点时,对旋转方向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对“顺时针”和“逆时针”不同属性的认识、辨别和抽象的过程。再如:本节课大量地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课件中的旋转图片,在学生感官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学生的思考、归纳,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所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了“归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