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市2004—2011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2004—2011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分析

刘萍

刘萍(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摘要】目的为掌握该地区布病疫情流行动态,预测和监视疫情发展趋势,为制定布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2011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资料;病情监测结果统计资料;历史资料。结果通过对2004~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统计结果、发病趋势分析,布病疫情在我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愈演愈烈,仅2009年上半年布病发病例数就超过2008年一年的发病数,达到历史发病最高水平,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紧迫。结论政府补贴不到位、病牛扑杀不彻底,致使传染源长期在畜间存在,源头没有消灭起到了传播扩散的作用。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分析

根据史料记载乌兰浩特市布病流行历史久远。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人、畜间布病广泛蔓延。历史上二次布病流行共发生疫点40处,发生患者2730例,疫情流行时间长达24年,给当地群众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畜牧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农牧业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

布病的危害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7年6月在乌兰浩特市成立了呼伦贝尔盟布病防治站,建立布病防治指挥部,制定防治规划和措施,充实防疫站专业力量,培训布病防治专业人员,与畜牧兽医部门相互配合,采取查、免、分、管、治等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的控制了布病的流行蔓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后经严格完善的布病防治工作,199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研究所布病考核组检查验收,我市布病防治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稳定控制标准。

为了巩固布病防治成果,自1994年~2003年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防治措施科学有效。但是进入20年代初以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布病随之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我市从2004年发生布病新病例以来,疫情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尤其是2009年仅上半年发病例数就超过2008年一年的发病例数。为了掌握布病疫情动态,追踪溯源,制定防治对策,控制疫情扩大蔓延,现将乌兰浩特2004—2011年布病疫情流行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

1.12004—2011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资料。

1.2布病主动与被动监测结果统计。

1.3历史资料记载。

2结果

2.1流行强度2004年为布病流行初期,全市新发布病10例,发病率为3.68/10万。疫情持续流行到2007年呈现散在零星的发生,发病率在1.21/10万-3.68/10万之间。2008年病例突然增多,全年发病180例,发病率为5.76/10万;2009年发生297例,发病率为9.42/10万;2010年发生246例,发病率为7.75/10万;2011年发生290例,发病率为9.12/10万。以上数字显示2008年以来布病疫情流行呈现较高水平,局部地区且出现爆发流行,尤其是2009年发病出现历史水平新高,在我市法定乙类传染病报告排序中列为第三位。

2.2流行特征

2.2.1流行地区2004年流行初期发病仅分布于2个乡镇3个街道,到2008年流行波及全市所有8个街道6个乡镇,其中农区发病显著高于城区,占发病总数的93.20%,其中最高的为乌兰哈达镇,其他5个乡镇依次为葛根庙镇、卫东镇、呼和牧场、太本站镇和义勒力特工作部,这些地区均属半农半牧区。

2.2.2流行时间从2004-2007年流行呈持续平稳的势态,2008-2011年流行逐年上升,且保持较高的流行高峰。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以4-7月份为发病高峰,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2.2.3职业分布从2004-2011年布病疫情报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人群以农牧民养殖户为主,占8年发病总人数的82.69%,其他职业发病依次为家务及待业、工人、学生、商业服务、干部职员、散居儿童、离退人员、医务人员等。

2.2.4年龄分布最小发病年龄为4岁,最大为70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15~60岁,占总发病人数的90.79%。病例中男女比为3.89:1。

2.2.5流行因素造成当地布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2002年5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入驻乌兰浩特市,开始建设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带动当地饲养奶牛10万头。为了鼓励农牧民发展养牛事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了牲畜流通渠道,放松了检疫程序,致使大量病畜输入,造成畜间、人间布病的传播和扩散。

2.2.6流行趋势从2008-2011年人间布病疫情报告病例统计分析,布病疫情呈持续流行高峰趋势,尤其是2009年达到历史发病最高水平,发病率达9.42/10万,2011年发病率仍持续在9.12/10万,充分说明人间布病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疫情仍处于流行扩散的趋势。

3讨论与分析

通过对2004~2011年人间布病疫情报告病例统计结果及发病趋势分析,布病疫情在我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愈演愈烈,仅2009年上半年布病发病例数就超过2008年一年的发病数,达到历史发病最高水平,在乙类传染病排序中已经上升到第三位,说明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紧迫。

根据近几年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结果、布病患者的调查以及畜间流行资料分析,牛是造成布病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监测对象重点选择奶牛养殖户,而布病患者中89%为奶牛养殖人员。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奶牛养殖户迅速增加,奶牛交易流动频繁,检疫把关不严,致使大量病牛输入,而造成流行;政府补贴不到位,病牛扑杀不彻底,致使传染源长期在畜间存在,并起到了传播扩散的作用。另外农牧民防治、防护知识贫乏也是造成人间布病感染的重要因素。

2004—2011年我市布病流行特征提示我们,农村牧区是布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为15—60岁男性职业人群。主要防控措施一是加强政府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责;二是强化政府经费投入,落实病畜扑杀补贴措施,彻底清除和消灭传染源;三是畜牧、卫生加大检疫、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四是大力开展防治布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自身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