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易彦君

/ 2

论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易彦君

易彦君

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十亩地选矿厂政工科

何为职业精神?

“就是新闻工作者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勤业态度。它包括对新闻传媒业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新闻教科书上的解释。

在笔者看来,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包含了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以及历史的积淀。

一、职业道德守则

“职业守则”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而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新闻记者的职业守则,最初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系统编纂。各国的新闻职业守则在形式和范围各有不同。大致都包含“责任、新闻自由、独立性、真实与准确、公正、正义性”等方面。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当年邵飘萍将这句话作为终生信条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共勉。中国也曾涌现过许多坚持道义的记者:比如范长江、邹韬奋。

他们说:要敬业。要勤奋。要有勇气。

也有相反的事例:2003年,《京华时报》创刊不久,其记者孙振利用掌握的部分新闻线索,向当事人敲诈十多万元;新华社山西分社鄯宝红等4名记者在内的11名记者在山西繁峙矿难采访中收受贿赂……

“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这句话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铭刻在心上的莲花——要洁净分明,要清朗自知。放到记者这个职业上对应便是:不做虚假报道,不作有偿新闻。

先做好一个人,才能作好一个新闻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二、业务能力

宣传工作一方面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守则》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有一支“生花妙笔”。“五个W”、“生动”、“简明扼要”等等这些,我们已耳熟能详。

而基层单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职工文化素质较低、性格直率,新闻来源、评论口径不一,新闻公平的同时要照顾平均,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从事宣传工作的经历,总结三条基层新闻采写注意的要点。

其一、多查细问、辨别真伪。检验来自所有来源的信息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绝不允许故意扭曲。一个新闻线索的发掘需要细心,而一个出色报道的完成则需要耐心。基层单位各科室分工明细、职责不同,很多内容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真是“隔行隔山”,如若只取大概,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笔者曾遇到某科室领导对于自己工作失职,生产出不合格产品避而不谈,只说他们如何及时发现产品不合格,对之进行补救,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初听之下,不合格产品是其他部门的失误,于此科室无关,一旦从别的渠道打听,才避免写出“颠倒黑白”的稿件。

其二、心怀敬畏、谦卑有礼。观察人时不要被民族、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地理、性取向、是否残障、外貌或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框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刚刚参加工作的一般都具有大学学历,比较起车间里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职工,某些初来乍到的新闻工作者很容易滋生出高人一等情绪,动辄指手画脚,要求工人配合自己“摆pose”,不仅容易耽误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厌恶情绪,误人误己。

对待工人,要多看他们的勤劳质朴、憨厚耿直,把自己和他们放在一个平台上,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配合。再就是提前熟悉他们的工作环境,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才能有条不紊,抓取好的镜头。

其三、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鼓吹文章和新闻报道之间做出明确区分。分析性文章和评论应被明确标出,以免与事实和报道文本相混。

既然这类新闻工作者的受众是文化素养较低的工人师傅,就应该因人而异,写出通俗、明了的稿件,切忌咬文嚼字,弄得大家一头雾水。其中,稿件标题尤其要注意,要短小精悍且不生歧义。如,某报曾写出《吴广修建完工》的标题,读者看了匪夷所思,难道是为纪念“陈胜、吴广”修建的广场?细读之后才知道,“吴广”即是“吴桥广场”。

基层单位的新闻报道一般都具有“报喜不报忧”的特点。新闻工作者尤其要把握报道尺度,报喜的文章切不可鼓吹无度,难以收场;对于企业面对的困境、出现的难题更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客观分析、鼓舞士气、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

三、历史的积淀

作为一名记者,决不能肤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把焦点总对着那些仅能“抓眼球”的琐事上。而应该沉下去,不断挖掘新闻内涵、深入浅出,写出有意义的文章,将历史意识融于新闻报道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切尔在《新闻与写作》一书中,这样写到:“没有背景材料,一篇报道是单薄的。”任何一件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宏观及微观背景,这些背景或许只横跨几周、几个月,或许跨越几年、数十年。将看似简单的新闻事件置于历史发展的坐标系中,去回顾一下这一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相关的过去,展望分析一下未来发展脉络,让历史大视野,深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背景成为诠释新闻的一个前提,让简单的报道变得生动、厚重起来。

由此可见,时效性是新闻诞生的关键,而历史性则是新闻存活的根本。让背景资料、相关链接成为新闻报道的有效组成部分,让那些看似与新闻无关的历史要素成为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的有效武器,这才是一个记者理所当然的选择,也是新闻媒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西方,现在有两种新闻报道最受人们欢迎:一是大量引用背景资料,揭示引发新闻事件各种因素和深层意义的解释性报道;还有一种就是对即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件所作的预测性报道。

这类报道以理性、前瞻、科学的眼光,向读者或观众提示、分析“明日生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大到政治经济,小到出行天气预报,凡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都可以凭详实的历史背景以及记者对历史交替规律的准确把握,结合现实的发展情势,去大胆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向人们提供准确、独到的见解。

这类报道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就是因为读者在看这类报道时,可以借助历史积淀主动思索、猜测,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很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她尽到责任的人。”一个担负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的新闻人,一个为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的新闻人,必定会赢得认可,得到青睐,受到尊重!

众生喧哗,我们持灯而行。

参考文献:

[1]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1996年9月

[2]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原则声明》,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