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益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清热祛湿益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观察

赵军年李芹

赵军年李芹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我院在常规保肝降酶基础上加服清热祛湿益肾方,共治疗100例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清热袪湿益肾方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342-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从2012年2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4.84±20.20岁;对照组100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6.69±23.25岁。经齐同检验,各组间在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2000年9月于西安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湿热蕴脾证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2治疗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法: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用药: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阿拓莫兰1.2gq.d.、苦参碱注射液0.15q.d.静脉滴注)基础上,口服中药清热祛湿益肾方(茵陈15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0g、栀子10g、川朴10g、白花蛇舌草30g、肉苁蓉15g、仙灵脾10g),每日一剂,水煎服,疗程一个月。对照组用药: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阿拓莫兰1.2gq.d.、苦参碱注射液0.15q.d.静脉滴注)。

1.3临床观察

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各实验室指标(IgG、IgM的测定;TNF-α、IL-2、IL-6、IL-10、IL-12;肝功能指标的测定:ALT、AST、TBIL);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数据统计应用美国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

2、结果

1.两组患者ALT、AST、TBIL的变化:

表1

注:正常值ALT5-50IU/L,AST5-64IU/L,TBIL3.0-25.0umol/L;与正常值比较*P<0.01;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2.两组患者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表2

注:正常值IgG6.00-16.00g/l,IgM0.40-3.45g/l,正常值IL-252.4-234.8pg/ml,IL-1250-170pg/ml。IgM两组中治疗前与正常值以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IgG、IL-2、IL-12两组中治疗前与正常值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

表3

注:正常值IL-65.8±3.1pg/ml,IL-1039.99±6.02pg/ml,TNF-α7.4-15.8pg/ml;与正常值比较*P<0.01;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P>0.05。

4.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

表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3、讨论

湿热蕴脾证是慢乙肝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据统计约占40%,多见于慢乙肝的活动期。该证湿与热合,湿蕴热蒸,缠绵难祛,久病入络,致使病情迁延不愈,肝炎趋于慢性化。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湿热久郁,损伤脾肾之阳气,临床表现脾肾阳气不足;在慢乙肝湿热蕴脾证的病理实质研究中发现除了脾虚湿热蕴蒸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阳虚。肾阳虚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往往低下,而皮质激素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抑制体液免疫亢进,增强机体反应,并通过这种作用来清除体内病毒,扩张肝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多数学者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机体内持续感染是由病毒和机体免疫功能两方面决定的。[1]HB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不是病毒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感染病毒后,引起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所致,其中细胞免疫反应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肝损害的主要机理[2]。有学者研究表明,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IL-2、IL-12水平明显偏低,提示机体免疫力低下;TNF-a、IL-6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的异常程度较明显,提示湿热蕴脾证患者免疫应答较为剧烈,说明既有彻底清除病毒的可能,也有造成免疫损伤较重的危险,属于中医病机理论中“邪正相争”较剧烈的一类。细胞免疫紊乱是其病理基础之一。IL-10与血清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3],间接证明了上述因子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肝损伤。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IgG均高于正常值,IgM轻微高于正常值,IgG显著升高,说明HBV复制活跃,肝细胞炎症反应明显,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清热解毒祛湿是针对湿热邪毒之因而治,可有效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及其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补肾扶正可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亦能促进机体对病毒的识别和清除。本文清热祛湿益肾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栀子: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保肝利胆;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厚朴:行气导滞、燥湿下气;白术:健脾补气、燥湿利水;一补一泄,相互为用,强化脾健化湿之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一敛一补一泻,养血柔肝止痛之功。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温而不热,补而补腻;仙灵脾:温补肾阳,温而不热,益正扶本;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健脾祛湿、补肾壮阳之功效。

本项临床观察显示:清热祛湿益肾方治疗后能使IL-2、IL-12水平明显升高,TNF-a、IL-6、IL-10、IgG平水平明显下降,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综上说明在常规保肝降酶基础上加服清热祛湿益肾方,在改善症状、体征、各实验室指标尤其免疫功能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保肝降酶治疗。此外,笔者据临床观察,运用补益肾阳法在治疗最初一周左右,往往会肝功反跳,但症状未见加重,部分反而减轻,不改变方药继续服用,肝功会自行恢复正常。中医所谓“欲降先升”“上行极而下”等理论,对此不无启发。出现肝功反跳,实际上是药物击中靶细胞,促使病情有改变的佳兆,务必告知病人,不出现正邪激烈交争,正邪相持局面不能中止,所以不要着急。

参考文献

[1]万谟彬.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及前景[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1):57-59.

[2]池肇春,叶维法.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4-65.

[3]Kakunus,okotnurraa,Ishikawaj,etal.serunlevelsofIL-10、IL-15andsolubletumournecrosisfactor-alpha(TNF-a)receptorsintypecchronicliverdisease[J].clinexpimmunol,1997,1(9):45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