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初步观察与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初步观察与评估

施延友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医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对照组3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DIC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比较,实验组患儿的PLT上升程度更明显,FDP、PT和D-D下降程度均更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新生儿由于受到羊水、产道等感染,易患脓毒症,而脓毒症容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1]。因此,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特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

对照组3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男女比例为18:12;日龄10~30天,平均日龄(20.013.56)天。

实验组3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男女比例为16:14;日龄11~30天,平均日龄(20.533.89)天。

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0例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第一、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维持充足的热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第二、调节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第三、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向患儿体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一次400~600毫克/千克,连用3天。

实验组30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第一、常规治疗方法和对照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相同。第二、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向患儿体内注射低分子肝素,一次剂量为40U/kg,一天两次。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两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均进行半月至一个月的治疗。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如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2]。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的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DIC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采用计量资料表示。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DIC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LT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儿升高程度更明显;FDP、PT和D-D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儿下降程度更明显,经T检验得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3讨论

脓毒症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危重疾病,多发于新生儿人群当中,其原因在于,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羊水、产道、脐带等各种感染,导致各种细菌侵袭体内,细菌寄宿在新生儿体内,并在体内分裂和繁殖成大量的毒素,进而发展为全身性细菌感染,出现脓毒症现象[3]。脓毒症具有发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脓毒症病情较重时,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凝血机制障碍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弥散性激活血液中凝血机制会使广泛纤维蛋白沉着速度加快,从而损伤患儿的组织或者器官[4]。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直是广大产科专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常规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主要是对症治疗脓毒症和抗凝治疗,即首先将发病诱因除去,然后通过抗凝治疗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活性均受到抑制,从而阻止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的形成,使患儿体内的凝血恢复到平衡状态[5]。目前临床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已被广大医护人员所认可。低分子肝素是带有强负电荷的天然酸性粘多糖之一,其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6]:第一、低分子肝素可以结合血浆内的抗凝血酶Ⅲ,使Ⅱa的生成受到抑制,或者直接抑制已生成的Ⅱa,从而起到溶栓抗凝作用。第二、低分子肝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并且促使血管内将内源性氨基酸糖醛酸释放出来,进而减少出血量,不易出现大量出血的并发症。第三、低分子肝素可以使血管壁、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增加,从而使血液的粘度降低,从而达到抗凝消栓的目的。第四、低分子肝素的血浆半衰期比普通肝素长,使其应用范围更广。第五、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地促进血管的形成,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实验组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比对照组患儿高,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下降程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潘新年,许靖,韦秋芬等.早期死亡的新生儿早发型脓毒症16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4):1066-1069.

[2]赵丽霞,李长春.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DIC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4,33(5):26-27.

[3]赵丽霞,李长春.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DIC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4,33(5):26-27.

[4]刘连凤,李敏,于永慧等.儿童严重脓毒症并MODS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8):45-47.

[5]胡敦重,宋景春,林兆奋等.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4):306-309.

[6]林春繁.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