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生儿产伤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新生儿产伤的治疗

历凤文

历凤文(黑龙江省维多利亚妇产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145-0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产伤的治疗。方法对患有此类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结论新生儿产伤的类型中最常见的是头皮血肿;其次是颅内出血,均多见于产钳助产;第三位是锁骨骨折,多见于巨大儿自然分娩时。

【关键词】妇产科产伤治疗

引言

胎儿娩出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性损伤称产伤。临床上可分为四大类(按损伤部位):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内脏损伤。

1软组织损伤

1.1胎头水肿

肿胀范围不受颅缝限制,可为凹陷性水肿,无波动感,2~3天内消退。

1.2骨膜下血肿由于胎儿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一侧为多见,有波动感,边界分明,不超过骨缝,出生后逐渐增大,24小时最明显,消退慢,一般6~8周吸收。胎头血肿的下面常有骨折(线形或凹陷粉碎性骨折),必要时行CT或X线片检查,如骨折凹陷≥5mm应开颅。

治疗方案及原则:保护皮肤,预防感染,不穿刺血肿。

1.3皮下淤斑及水肿

临床表现:多见于先露娩出部位的受压处。

治疗方案及原则:局部用药预防继发感染。

2周围神经损伤

2.1面神经损伤

多为产钳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在骨盆人口骶骨岬处受压所致。

临床表现:面神经麻痹患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对侧歪斜。

治疗方案及原则:ATP15mg,隔日1次口服,维生素B•10mg,每日3次口服,帮助麻痹神经恢复。保护眼角膜,用湿无菌纱布覆盖不能闭合的眼部。

2.2臂丛神经损伤

为胎儿娩出时牵拉颈部用力过度所致,引起肢体完全或部分麻痹。

2.2.1上臂型伤及第5、6颈神经的前干连接处。

临床表现:表现为患肢下垂紧靠身侧,肩部内收、内旋。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腕指关节呈屈曲状,拥抱反射消失,握持反射存在。

治疗原则:用小夹板使上肢外展、外旋位固定8~12周,使肘关节呈屈曲位置,手掌向上。以后行功能训练。

2.2.2下臂型第7、8颈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手指屈肌和手内肌肉麻痹,大、小鱼际肌萎缩,手指松弛,感觉消失。颈交感神经受损者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

治疗原则:使手指呈全功能握物位,腕关节15。屈曲4周,以后行功能训练。

2.2.3全臂型颈5~胸1脊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整个上肢麻痹。

治疗原则:见上臂及下臂型的治疗原则。

2.3膈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不规则,青紫,窒息,患侧呼吸减弱,膈肌活动消失。

治疗方案及原则: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胃饲喂养,预防肺炎。

2.4脊髓损伤

常见于臀牵引用力过度,常发生在颈、胸椎。

临床表现:为远端随意肌麻痹、上睑下垂、瞳孑L缩小、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重者迅速死亡。

3骨折

3.1颅骨骨折

多因产钳助产或在产道受压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颅骨可见凹陷、裂纹形骨折,可同时伴有脑组织损伤。多发生在颞部和额部、顶部。

治疗方案及原则:通过X光确诊,若骨折无症状可自愈。如骨折深度>5mm伤及脑组织时,应手术治疗;<5mm保守治疗。

3.2锁骨骨折

临床表现:发生在锁骨中部或外1/3处,锁骨轮廓不清,局部压痛,拥抱反射消失,部分可出现骨擦音,周围软组织轻微饱满感。青枝骨折时症状不明显。可疑时以X线确诊。

治疗方案及原则:制动、保静,严重时用绷带“8”字固定7~10天,2周复查X光了解骨痂愈合情况。

3.3肱骨骨折

临床表现:前臂缩短,假性瘫痪,肿胀,可伴桡神经麻痹。

治疗方案及原则:对错位肱骨面行牵引后,用压舌板、棉花和绷带制成的夹板同定内、外侧,包扎,患肢呈小于90°角的屈曲位姿势,手指指向对侧肩部,绷带固定于胸前,约3~4周愈合。成角或重叠均可自行矫正。

3.4股骨骨折

临床表现:患肢缩短,向前方隆起,局部肿胀,动时哭闹。可听到骨擦音。

治疗方案及原则:用夹板固定在臀部及膝关节后行下肢牵引,固定4周,X光复查。股骨骨折的悬垂牵引法患儿平躺,髋关节保持90°屈曲,臀部距床面2~3cm,利用患儿自身重量为向下的力量,约3~4周。绷带固定法将患肢直立,贴于胸、腹壁,足置于肩上,皮肤之间放置软纱布,然后用绷带将躯干和下肢固定起来,约3~4周。

3.5髋关节脱臼

临床表现:患侧肢体明显缩短。大腿屈曲姿势时,外展不佳,股部皱褶不对称。臀部和大腿的皱襞比患侧高,可发现1~2个额外皱纹。半脱位时患侧大腿不能充分外展,大腿不能接触桌面。患侧肢体活动不佳,处于轻度内旋或屈曲位。

治疗方案及原则: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在新生儿期,将患儿双下肢保持于高度外展位,用三角巾或夹板保持6~9个月,多可治愈。

参考文献

[1]王书华,刘淑华.新生儿产伤性颅骨骨折三例[J].天津医药,2002年04期.

[2]邓巧子,李斌,刘晓红.臀位剖宫产并发新生儿骨折的产科因素分析[J].中医正骨,200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