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管性痴呆62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62例临床分析

李颖

李颖(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024076)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164-0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D)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导致的动脉壁玻璃样变、动脉粥样硬化、多点、多灶的脑梗死及广泛的脱髓鞘性改变是引起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是引起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临床积极治疗此类疾病,可明显降低其发病率,减轻病情。结论血管性痴呆为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预防VD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可有效降低因VD造成的患病率、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病因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脑血管发病率的升高,VD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痴呆,VD的预后较好;因VD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对其危险因素的预防可减低VD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VD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2例患者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年龄76.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全部病例均为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符合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十次修订版(ICD-10)明确规定,脑损害所产生的慢性进行性多级皮质功能紊乱需存在4月以上,才能确认为痴呆[2],VD的诊断符合以下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②提示有脑血管病的足够证据;③两者必须相互关联,病程呈阶梯式进展和斑片状分布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伴随多次脑血管事件后突然发生。均经临床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1.2方法:对62例老年VD患者以往的病情资料,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评估分析,得出结论。

2.结果

2.1危险因素:患有高血压35例(占56.5%)、糖尿病11例(占17.7%)、冠心病9例(占14.5%)、高血脂5例(占8.1%)、吸烟饮酒史2例(占3.2%)。

2.2临床表现:62例老年VD患者普遍有近事遗忘、计算力减低,不能胜任以往熟悉的生活及正常交往等,以致外出迷路、不认家门、穿错衣裤,最终生活不能自理;可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语、焦虑或抑郁等。

2.3影像学检查结果:6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同的梗死灶,且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其中脑萎缩50例(占80.6%)、脑白质疏松43例(占69.4%)、脑梗塞56例(占90.3%),其中单灶性梗塞14例(占25%)、多灶性梗塞42例(占75%);病变累及基底节区21例、丘脑15例、颞叶10例、顶叶7例、额叶5例、枕叶4例。

2.4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来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卒中的发生及减少复发率;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及精神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配合心理康复、肢体功能锻炼及精细动作的康复训练。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的多发,我国VD在老年期痴呆发病率中居首位[1]。VD的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呈阶梯性进展;目前,更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脑梗死的部位及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同样体积的脑梗死,只有呈多发性脑梗死时才易引起痴呆,这说明梗死数目和范围是决定卒中后痴呆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多发病灶造成皮层下白质传导纤维损害与多处断裂,从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3]。

VD发生前往往有持续严重的高血压、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也是造成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为危险因素的首位,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是痴呆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致脑血管病后痴呆的发生。因此,控制高血压对预防老年VD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已发生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及早给予临床干预,是防治老年VD患者的前提;同时可有效降低因VD造成的患病率、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梨,周岐新,石山京.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l269.

[2]耿德章等.中国老年医学(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3.

[3]刘慧英等.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分析.实用老年医学,2005.19.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