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李凤仙

李凤仙(乐业县逻沙实验学校初中部广西乐业533200)

【摘要】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初中生因处于人格塑造期,身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更有责任将德育渗透在教育和管理中,搞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的摸索,我认为班主任要德育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延伸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代发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

1.1班主任要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己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得多。示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的多。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班主任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积极进取。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勤学的老师才能教出勤学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严格要求自己。

1.2用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平时我在班级经常强调:“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有一天,我看见教室的地面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里。我的动作被学生看见了,他们也都开始检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垃圾,并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老师都能弯下腰去捡一片小小的垃圾,我们更应该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事后,班级卫生明显有了好转。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2.深入了解学生动态,掌握学生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了解学生就是获取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意志、信念等状况,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能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到学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的心去接近、关心、体贴学生。从中掌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平时要仔细观察,注意调查研究,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做到教有对象,育有目标。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接管班级后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交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工作,及时稳定学生的心态,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进步,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古语有句话说:“因材施教”。作为当代教师的我们更要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本人的心理状况开展工作,使自己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不同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原来就读的学校以及周边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形成的个性品质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对这一切做充分的了解,充分地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感觉到你处处为他着想时,他才能接受你的教育,才欢迎你,反馈率才能提高。

3.批评时贯穿“爱”,教育时体现“情”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表扬往往少于批评,在批评中一定要出言谨慎,要把“恨”铁不成钢转化为“爱”铁能成钢。贯穿“爱”字,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批评教育后通过了解,学生反映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但希望老师也肯定他们的优点,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引导时重视体现“情”字,“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明之以纪”的科学方法,保护好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教育。

4.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教师家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5.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杜绝偏“爱”现象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做老师的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生,表现突出的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班主任都把“优秀生”看成掌中之宝,而对待“学困生”的教育不够耐心甚至放弃。要充分认识到转化一名“学困生”和培养一名优秀生是同等重要的。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田间地头,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