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

徐仲明张华山*汪小舟赵师仲

徐仲明张华山*汪小舟赵师仲(眉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眉山620010)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0例肝Ca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并与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相比较。结果MSCTA图像及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均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但前者更直观、准确显示,尤其是对微小肝Ca。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直观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肝脏肿瘤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螺旋CT检查肝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尽可能早地发现小病灶、显示肝脏血管及其与病灶的相互关系。笔者回顾分析我院80例肝Ca行MSCT检查的患者,旨在探讨MSCT多期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临床或B超拟诊肝脏肿瘤行MS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Ca患者8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17例,年龄39~85岁,平均57.4岁。临床表现为上腹肿痛、乏力、消瘦。

1.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MEDRAD自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随机采用碘海醇(300mgI/ml,扬子江药业)或优维显(370mgI/ml,先灵公司,德国)。检查前先训练患者屏气,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先平扫,再增强扫描。扫描平面自膈顶上方2cm扫描至肝下极下方2cm以下。用高压注射器从前臂静脉以3.0-4.0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0-25s(动脉期)、65-80s(门脉期)、120s(平衡期)进行螺旋扫描。层厚为10mm,螺距(Pich)1.375:1/0.938:1,扫描条件120KV,240~280mA。

1.3图像后处理检查结束后,原始数据作薄层重建,重建层厚为1.25mm,间隔0.625mm,将动脉期、静脉期数据传送至AW4.0工作站,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olumn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uc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VR、MPR及MIP图像。所有病例由两位副高以上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血管重建质量标准参照Tanikake[1]的肝动脉和Takahashi[2]的门静脉标准。

2结果

80例肝癌病灶全部清晰显示,发现病灶91个,其中1例微小肝Ca轴位上与血管断面分不清,VR清晰显示与血管无关;12例出现肝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约17.1%,包括:肝总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1例,肝右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2例、由腹腔干发出1例,肝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l例,胃左动脉单独由腹主动脉发出1例、由脾动脉发出l例,脾动脉单独发出1例,胃十二指肠上动脉由肝右动脉发出2例、由肝左动脉发出1例,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1例,VR及MIP均能清晰显示,轴位图像显示7例,VR图像更立体、直观。肿瘤供血动脉70例:VR显示68例,MIP显示67例,轴位图像显示65例,表现为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变形、移位;肝Ca肿瘤血管60例:VR显示35例,MIP显示58例,轴位图像显示56例。MIP优于VR及轴位像;动脉门脉瘘4例,表现为动脉期附近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提早出现强化,密度与肝动脉密度相近,肝门区肝肝动脉结构紊乱,可见杂乱无章的动脉分支血管。门静脉受累12例,VR显示12例,MIP显示12例,轴位图像显示12例;门静脉癌栓15例,发生率约18.7%,MIP显示15例,VR显示13例,轴位图像显示15例,表现为血管不规则变细、中断或门静脉主干或分支不显示,其内可见叉状或半月状低密度充盈缺损。

3讨论

3.1MSCT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在Z轴上采用了多个窄准直探测器,在一次螺旋扫描中可同时获得多层图像,所以扫描速度快,新型数据采集系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基本实现了各向同性体素采集[3]。可以在一次注射对比剂后依次完成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的全肝扫描。其后处理功能强大,可任意间隔和厚度的重建,获得良好的肝脏血管影像,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肝癌供血动脉在动脉期出现异常增粗迂曲,肿瘤区管腔不规则、走行异常、分布紊乱,畸形血管常呈团或球形分布,肿瘤染色,部分还可以出现动静脉瘘,门脉内癌拴等,有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4]。我们运用16排MSCT对肝癌患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运用VR和MIP,辅以M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能清晰地同时显示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且能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本组病例均清晰显示。②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和是否存在肝外供血动脉,为介入医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避免漏栓或误栓;本组资料统计,12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在图像上均清晰显示。③MSCTA直观显示肝脏血管的三维效果图像,能为外科医师的手术治疗尤其是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良好的血管解剖资料。④可以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状况,发现其中的大小癌栓,并能检出因门静脉高压而开放的侧支循环。本组资料统计,癌栓出现率18.7%(15/70)。门静脉受累12例,占14.3%,对于门静脉癌栓的显示,MIP优于VRT,尤其以薄层块MIP显示更佳。⑤对微小肝Ca,尤其是大小与相应层面的血管断面相近者,VR优于轴位图像,更能直观、准确显示病灶。

3.2MIP、MPR、VR后处理方法的比较

MSCT的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在肝脏MSCTA中各有优势。MIP可以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的起源和变异的全貌,可显示血管内腔情况,但是缺乏立体感;MPR的处理主要针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处理;VR成像时可加上仿真伪色彩,既有很好的立体感,又有一定的显示能力,能够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其与肝血管的关系。我们通过上述方法重建都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本组研究表明:在动脉变异及供血动脉显示方面,MIP及VR显示能力相当,但VR血管重建图像立体感强。在肿瘤血管显示方面MIP明显优于VR。在血管受侵及门脉癌栓显示方面,MIP及VR均能清晰显示,但VR图像可以任意旋转,能多角度观察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判断血管的受侵程度,但不能完全显示肿瘤的形态。MIP属于二维图像,能冠、矢状观察肿瘤与周围结构及血管受侵情况,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内情况,故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更能全面了解血管受侵及门脉癌栓情况。

3.3MSCTA对肝癌的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肝癌的主要由肝内动脉供血,也有通过侧支循环或变异血管来获取血供来源,因此全面了解肝脏的血管情况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肝癌的治疗目前以外科手术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外科手术也由传统粗放外科模式转向现代精准外科模式即精准肝切除,精准肝切除术是充分融合数字医学与微创外科的先进技术[5]。肝癌患者大多数有肝硬化的背景,使得手术切除难度增大,术中误伤血管、胆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术前详细了解肝内血管的解剖和变异以及肝内血管与肿瘤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MSCTA由于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其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点,可以获得不同期相的血管图像,使手术医师和介入医师可以术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肝脏有否肝硬化及程度、肿瘤毗邻的肝内主要血管及其与肝外重要血管的关系及有否肝动脉变异、有否远处转移。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4结论

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其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点,能直观、准确的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大小、供血动脉及肝动脉变异、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1]TanikakeM,ShimizuT,NarabayashiI,eta1.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yoftheHepaticArtery:UseofMulti-detectorRowHelicalCTandaContrastAgent[J].Radiology,2003,227(3):883—889.

[2]TakahashiS,MurakamiT,TakamuraM,eta1.Multi—detectorrowhelicalCTangiographyofhepaticvessels:depictionwithdualarterialphaseacquisitionduringsinglebreathhold[J].Radiology,2002,222(1):81-88.

[3]CatalanoC,LaghiA,FraioliF,etalPancreaticcarcinoma:theroleofhigh-resolutionmultislicespiralCTinthediagnosisandassessmentofrespectability[J]EurRadiol,2003,13:149-156.

[4]袁田,刘纪.肝细胞移植的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重庆医学,2003,32(15):375.

[5]董家鸿,杨世忠.精准肝切除的技术特征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2010,8(30):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