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与“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与“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

吴兴梅

关键词:皖南经济发展道路苏南模式本土企业融资

0引言

安徽长江以南,统称皖南。这里毗邻江苏、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的商贸文化。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全新的政策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全国快速前进的步伐中,皖南地区的脚步却异常缓慢,开始与周边地区步伐不协调。本文将皖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在借鉴“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具有皖南特色的发展道路。

1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介绍

建国以来,皖南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恢复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及大发展阶段。然而近些年随着金融风暴及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皖南地区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缓慢发展阶段,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市场导向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强调“以市场带动生产”,然而皖南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仍占主体。企业经营者着眼的市场仅仅局限在本地区,以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为主。

1.2企业的品牌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物资种类的丰富,品牌已越来越成为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品牌往往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皖南企业从起步阶段开始在产品的宣传、包装等方面投入不足,对品牌的建立及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整个皖南地区的企业能享誉国际的品牌只有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同等质量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稍高的知名产品。因为品牌意味着信誉、质量及档次。

1.3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皖南地区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民间闲散资金、民工返乡带回劳务资金、银行借贷、外部资金。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主要渠道在融资时仍显得困难重重:①开拓精神不足,风险意识过强。在长期小农经济作用下,皖南地区人民更愿意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降低风险。②银行不良资金过高,企业信贷不足。在现有的银行中由于大量不良资金的存在导致我国信贷业不如其他国家发达。通常在我国申请信贷需要等值或超值的实物进行抵押,这便在无形中抑制了企业融资。③招商引资政策不健全。缺乏优良招商环境。往往资金的投入看中的是地方优惠政策及益于长久利益的招商环境。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皖南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限制各种政策出台及落实不透彻,另外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吸引外来资金。

1.4政策贯彻力度不够。

1997年《乡镇企业法》出台,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捷之路。然而我国各地区因地方因素的干扰导致工作中心各不相同,或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中心或以国有企业改制为中心或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或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中心。随着工作中心的转移,各种政策的落实力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政策落实甚至出现不稳定和断层现象。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皖南地区至今仍未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与此同时苏南经济却在迅速腾飞。

2苏南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江苏南部地区主要是苏州、无锡、常州所辖的十二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发展。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根据该地区的发展特点第一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南模式,“通常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1]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2]:①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②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③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

3皖南与苏南的对比分析

3.1条件对比

3.1.1地理条件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内拥太湖,外接黄海。沿江大面积冲击平原物产富饶,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便利的水陆交通不仅促进了物产交换也增强了信息技术的流通。毗邻的上海、青岛、连云港等大中城市迅速成为该地的产品输出市场和信息技术的输入市场。

皖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北临江苏,南接江西、浙江,长江、新安江在境内川流而过,丰富的水陆交通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

3.1.2历史条件

自东吴以来,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了千年繁华。通过大都市的辐射作用,苏南地区成为集商业、手工业、农业为一体的富庶地域。新中国成立后,苏南各地区又率先创办了社队企业。到20世纪70年代部分社队企业发展成为小型工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对社队企业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新型企业,恰好弥补了该地区的发展空隙。

同样处于长三角优越地理位置的皖南在公元三世纪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许多显赫氏族举家南迁居于此。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金钱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及商业思想。从明中叶至清三百多年时间里徽商更是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无徽不成镇”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徽人的勤劳富裕,更体现了徽州地区经济繁荣的程度。

3.1.3政治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致力于经济强国,不断划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且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为这些地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既非经济特区也非沿海开放城市的苏南地区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以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模板。积极寻找投资契点,大力创办胜似经济特区的经济环境,吸引大量外资。

然而位于中部的皖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未能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在1999年江泽民主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中仍然未能享受到政策优惠。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皖南地区在全国大建设时期发展脚步逐步缓慢。然而自2004年中部地区崛起被列入全国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以来,皖南终于寻找到摆脱目前窘境的契机。

3.1.4文化因素

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地建立吴国以后,“吴”便成为苏南模式的文化核心。长期以来形成这一带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勤劳、精巧、阴柔、秩序[3],所以苏南地区在历史上是最发达的农耕区且手工业异常繁荣。凭着这一经济基础,苏南地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摆脱了桎梏就必然能创造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发展模式。

皖南文化核心是由古山岳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凝结而成的新安文化。在新安文化影响下,这一带人具有勤劳、坚韧、重义、好学的性格特征。明清时期以“徽骆驼”精神闻名全国的就以“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一系列先进的经营理念创造了科学完善的资本运营方式。悠久的文化积淀是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2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自1983年“苏南模式”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出后,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历史的检验,“苏南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3.2.1政府主导经济实体,导致政企不分。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苏南地方政府在效力地方经济发展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将众多中小企业集结成较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产生了强大的副作用,所以苏南模式在一段时期又被称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债效经济模式”、“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企业实体的灵活性。

3.2.2外资大量拥入导致本土生产力减弱。由于苏南靠近上海、青岛、连云港等大型工业城市,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并且靠近长三角和黄海,便利的交通条件、巨大的市场诱惑及该地区出台的各项招商引资政策,导致许多台商、外商将投资目光投向该地。大额外资投入研发、生产市场,而本地通过信贷、集资出让股权等融资方式筹资的资金则显得微不足道。在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外资企业掌握了最新信息,最新技术,远远超过本土企业生产力。

3.2.3企业品牌文化内涵不足。苏南乡镇企业从原始社队企业转化而来,起初产业重点在农机产品方面。当许多知名工业企业把目光对准苏南区,苏南乡镇企业凭着精湛的农机生产技术为个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生产。这导致诸多企业忽视了自身品牌文化的积累,从而丧失了长远竞争力。

4苏南模式对皖南经济发展的几点启发

4.1政府积极引导,实现政企分开。苏南模式经济短暂繁荣之后,1995年开始实行第一次体制改革,“截至2000年底,苏南地区已有8.5万多家乡镇企业完成改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3%。”改制后持续3年出现投资高潮。但改制还处在摸索阶段,仍有许多政策不到位、改制不彻底。所以,皖南地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在投资方向,融资方式,品牌建设、体制建立等方面加以引导而非主导。

4.2实现融资多渠道。目前皖南地区乡镇企业主要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完成融资过程。如徽道茶叶精制厂自筹资金400万元,润庭产业自筹资金400万元。融资方式的单一化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从苏南模式看,①外来资金。皖南地区政府以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来增加外资来源,2006年东至县吸引外来资金(南京)400万元,开发了仙寓山旅游公司,该公司的成立不仅创造该县旅游增收的新亮点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第三企业的发展。②信贷资金。从我国国情来看银行业一直由商业银行垄断,其他金融机构尤其在乡镇村的分支机构不健全;另外由于呆账、坏账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在借贷资金时往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所以乡镇企业融资时,可以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凭着各种政策赋予的权利向银行机构进行借贷。③吸纳民间资金。由于地理文化因素的影响,皖南地区人民思想过于保守,作为民工输出大省,每年民工带回的资金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往往这笔资金流入银行的占绝大比例。所以如何将这笔巨额资金加以利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3结合本土特色,走品牌之路。我国许多劳动力密集地区在探索经济发展道路时一般走的是“贴牌加工”到“品牌生产”的道路,然而皖南地区大型加工企业稀少。从其地理特征来看多了竹、茶、药材等珍贵土特产,通过民工的技术、信息传递,该地区完全可以走上“自创品牌”的道路。东至云尖、祁门红茶等品牌的创造就是很好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曹小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比较分析》.《全县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选编》.第79页.中国东至县委党校.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九日.

[2]曹小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比较分析》.《全县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选编》.第79页.中国东至县委党校.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九日.

[3]曹小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比较分析》.《全县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选编》.第81页.中国东至县委党校.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