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

王绍凤

王绍凤(山东烟台开发区医院超声科265602)

【摘要】目的:对经颅多普勒诊断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7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实施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和观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流异常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MRI以及CT在诊断率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显示有18例患者为皮质前型,有20例患者为皮质后型,有9例患者为皮质下侧型,有23例患者为皮质下上型。结论: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有利于医师进行血流评估以及分型诊断,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水岭脑梗死临床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43-02

本院对7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以及70例健康者进行临床影像学检测,旨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优势和价值。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7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包括38例男性以及32例女性。年龄范围为27岁到77岁,平均年龄为(62.2±2.3)岁。所有患者经过CT、超声以及MRI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有8例患者存在心脏病史,有10例患者存在脑卒中病史。有37例患者存在高血压,有23例患者存在高脂血症,有13例患者存在糖尿病,有1例患者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同期抽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包括37例男性以及33例女性。年龄范围为22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62.3±10.2)岁。

1.2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前需要对仪器参数进行设置,选择2MHz的探头,患者体位选择仰卧,通过颞窗对患者的MCA、PCA以及ACA进行观察,并通过眶窗对患者CS进行检测。之后将体位调整为侧卧,并通过后枕部枕窗对患者VA以及BA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频谱形态等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对象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两组对象的血流异常情况,诊断标准如下:

(1)血流减慢:

检测显示患者的Vs、Vm以及Vd相比正常值小。

(2)血流加快:

检测显示患者的Vs、Vm以及Vd相比正常值大。

(3)血流消失:

检测显示患者的Vs、Vm以及Vd为0。

结合影像学结果对分水岭脑梗死进行分型,分型标准如下:

(1)皮质前型:

梗死发作部位处于大脑前动脉以及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位置,即额中回,形态为楔状,尖部的方向为侧脑室体部前角。

(2)皮质后型:

梗死发作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以及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位置,多发于枕交界位置以及顶交界位置,形态为楔状,尖部的方向为侧脑室体部后角。

(3)皮质下侧型:

梗死发作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的脑岛支以及豆纹动脉深穿支的分界位置,脑岛以及壳核之间为病灶所在处,形态为线状或者长条状。

(4)皮质下上型:

梗死发作部位位于MCA的LSA外侧支以及皮质支的分界位置,侧脑室体旁为病灶所在处,形态为长条索状、长椭圆状以及弯曲条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涉及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异常情况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血流异常情况比较

可见,实验组的血流异常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经颅多普勒超声与CT和MRI的诊断率比较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诊断,其中52例患者确诊,其余18例患者不明确,确诊率为74.3%。

CT以及MRI诊断结果显示,有54例患者确诊,其余16例患者不明确,确诊率为77.1%。

诊断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分水岭脑梗死的分型情况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经过诊断,有18例患者为皮质前型,有20例患者为皮质后型,有9例患者为皮质下侧型,有23例患者为皮质下上型。

3讨论

在临床上,分水岭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一种,主要因脑部血流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种有关[1]:

(1)患者因一系列疾病以及手术的影响,包括失血性休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手术等,导致机体血压下降,从而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

(2)患者因DIC、红细胞压积上升、镰状红细胞症等的影响,导致血液流变学受到干扰,诱发分水岭脑梗死。

(3)患者因大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微栓子进入分水岭分支,引起血管堵塞。

(4)患者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椎基底动脉狭窄等,导致颅内外血管出现闭塞和狭窄。

在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分水岭脑梗死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联系最大,当脑部中动脉或者颈内动脉出现狭窄,且狭窄幅度在70%以上时或者闭塞时,血压会明显下降,从而导致远端分水岭区域的动脉交界位置的血流灌注受到影响[2]。

在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上,CT以及MRI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法,其能够有效检测患者病灶的位置以及形态。然而其在血流动力学以及侧枝循环代偿检测上则缺乏优势。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能够有效对血流速度、频谱情况以及血流方向等进行检测,且具有无创性。

此研究显示,在诊断率比较上,经颅多普勒与CT和MRI没有明显差异性,且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异常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其中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分型结果显示,有18例患者为皮质前型,有20例患者为皮质后型,有9例患者为皮质下侧型,有23例患者为皮质下上型。可见,采用经颅多普勒能够有效观察患者的血液流动情况,有利于分水岭脑梗死的分型和诊断,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等.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85-1288.

[2]黄显雄,田一锋,胡成武,等.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2Ol2,19(6):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