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30例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徐晓萍

徐晓萍(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分院214105)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探索分析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以便对其进行治疗。本文的方法:是对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详细的总结归纳,得到小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管病变情况以及临床特点等。本文的结果: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引发小脑梗死最主要的因素是高血压和高血脂,同时心脏病和糖尿病也是引发小脑梗死较为主要的因素,血管栓塞。本文的结论:人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同时要完善血管评估,并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

【关键词】小脑梗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4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111-03

1引言

由于小脑梗死的发病率比较低,其临床表现具有发杂多样性,并且临床表现特征缺少特异性,如果单一的依赖常规检查,容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1]。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杂,医疗检测条件大幅度提升,已经产生了CT[2]、MRT[3]检测手段,其确诊率也随之提高。本文基于笔者的经历,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两年的时间中,收治的30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并且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其详细内容如下文所述。

2临床资料与评测方法

2.1患者资料收集

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两年的时间中,我院神经内科一共收治了急性脑梗死患者800例,经过颅脑CT和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基于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并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诊断,其结果分别如下:已经证实了30例患者为小脑梗死者,占神经内科收治患者的6.63%,其中有8例患单侧小脑半球梗死,占小脑梗死者的比例为25.81%,12例患者为单侧小脑半球+蚓部梗死,占小脑梗死者的比例为41.94%,6例患者为双侧小脑半球+蚓部梗死,占小脑梗死者的比例为19.35%,4例患者为小脑梗死合并枕叶、丘脑梗死,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2.90%。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18例,女性患者共有12例,其发病年龄分布于53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0岁。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脂患者19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62.26%,糖尿病患者4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3.07%,高血压患者18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60.3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共有10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2.07%,心房纤颤患者共有4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5.09%,嗜酒和抽烟的共有15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50.94%。

2.2方法

经过对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小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管病变情况及临床特征等。

3结果

3.1临床症状与体征

通过对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发病原因进行了统计:其中急性起病患者是22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70.2%,9例患者为亚急性起病,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9.1%,眼球水平震颤的患者为22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70.2%,共济失调的患者有11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5.6%,眩晕伴恶心、呕吐的患者共有13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41.1%,单侧肢体笨拙,步态不稳的患者有7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2.7%,仅表现为头痛恶心的患者为5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6.3%,构音障碍的患者有3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0.3%,意识障碍的患者有4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2.9%。有少数患者出现脑干受累的症状,其中偏瘫患者为2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6.4%,偏盲1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4.2%。

3.2影像学特征

(1)颈部血管彩超

在发病后经过55.0±0.9h的时间段内,该组患者全部完成颈部血管彩超[4]检查,针对详细的检查结果,我们汇总如下:单侧VA起始部狭窄>70%者有2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0.1%,50%<单侧VA起始部狭窄≤70%者有4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2.4%;单侧椎动脉(VA)颅外段纤细,血流不通畅:左侧7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2.1%,右侧9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7.9%。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在发病后经过55.0±0.9h的时间段内,该组患者全部完成TCD检查[5],针对详细的检查结果,我们汇总如下:VA起始段中重度狭窄7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2.1%,VA远端中重度狭窄4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2.8%,基底动脉(BA)近端狭窄5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7.2%,大脑后动脉(PCA)狭窄5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6.5%,BA远端狭窄3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10.4%。

(3)颅脑/颈CT血管造影(CTA)或MRA检查

该组患者中有26例进行颅脑CTA/MRA检查[6],7例行颈CTA/MRA检查,针对详细的检查结果,我们汇总如下:VA远端(V4段)狭窄50%+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或远端分支减少者有5例,占检查人数的21.3%;VA起始段(V1段)中重度狭窄>70%者有7例,占进行颅脑CTA/MRA检查人数的27.9%;BA中下部斑块+小脑前下动脉(AICA)闭塞者有1例,占检查人数的14.9%;小脑上动脉(SCA)闭塞或远端分支减少者有3例;PICA+AICA闭塞或远端分支减少者有4例;PCA+SCA远端分支减少有5例;BA血流通畅,仅可见局部斑块者有5例;BA远端+SCA+PCA未显影者有2例;BA远端闭塞,双侧PCA侧支循环建立者有1例。

(4)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我们队该组中的10例患者进行了全脑DSA检查[7],其详细的检查结果及分析如下:PICA与AICA双干闭塞1例患者;单侧VA远端(VA段)狭窄>70%+PICA闭塞2例患者;单侧VA起始段(v1段)狭窄>70%4例患者,同时合并甲状颈干代偿1例患者;双侧SCA+BA远端闭塞,双侧PICA代偿,后交通动脉开通代偿1例患者;BA远端SCA+PCA同时受累1例患者。

3.3治疗方法

在本组患者中,有7例施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3例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8]。其余都是经内科保守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情况分别对患者进行了包括降纤、脱水、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灌注、稳定斑块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严密监控患者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对病情严重的部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4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如下:临床治愈,完全没有后遗症出院21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70.1%,好转,9例有部分后遗症出院,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29.3%,其中死亡1例,占小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2%,其死亡的病因是死于脑疝。

4讨论

4.1病因和危险因素

本文通过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引发小脑梗死最主要的因素是高血脂和高血压,同时糖尿病和心脏病也是引发小脑梗死较为频发的因素。部分医学专家曾指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引发原位血栓形成及动——动脉栓塞[9]。另外,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和创伤等也是引发小脑梗死的几种常见因素,本组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4.2血管病变及相关发病机制

一般情况下,血管闭塞、斑块形成的开端是锁骨下动脉或VA起始处、VA颅内段和BA,VA和BA的大分支。小脑动脉的原位动脉如PICA、AICA、SCA粥样硬化闭塞比较少见,动脉(BA或VA)的狭窄使血流阻断或者使血流减少通常是造成这些血管区域的梗死的原因。根据笔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颅外椎动脉(EC-VA)引起小脑梗死者占32%,BA引起小脑梗死者占30%,颅内椎动脉(ICVA)引起小脑梗死者占26%,PCA引起小脑梗死者占占10%,锁骨下动脉引起小脑梗死者占1%,无名动脉占1%,除BA的发生率与研究不符,其余血管的发生率都与研究结果相符。

栓塞包括心源性栓塞和动脉——动脉栓塞。栓塞发生频率依次可以分为BA远端-PCA、BA分叉处、SCA起始处。另外,引发多发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多发性栓子或单个栓子破碎,其中形成栓子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主动脉或VA粥样硬化病变。目前,许多医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多发性栓塞还可以被主动脉游走性动脉硬化斑块引起,心源性栓塞是SCA、PCA闭塞致小脑梗死和双侧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动脉——动脉栓子也是其中的一个次要原因。由于经食管超声和常规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潜在的栓子来源,因此在本组患者中只有患心房纤颤的5例患者能被肯定为心源性栓塞。除了上述引发小脑梗死的一些比较常见的原因之外,椎基动脉发育不良和动脉炎等一些比较少见的血管病也可能导致小脑梗死发生。

4.3影像学检查

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我们可以初步对颅外段的血管斑块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TCD可以检测颅底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和音频特点等,以便能够提供早期的动脉闭塞信息,不仅能对脑动脉的痉挛、缺血和狭窄等病理状态进行准确地显现,而且能较好地评价侧支循环。但是不能评估细小动脉分支的血流参数,而且容易受检者个体血管差异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TCD和颈部血管彩超都是无创血管检查,不仅检查时间短,而且花费少,是对脑卒中高危患者动脉闭塞或狭窄和闭塞性脑血管病进行筛查和评估的主要手段。MRI可以非常好地弥补CT诊断脑干等后颅窝结构及缺血性脑梗死存在的缺陷。CTA/MRA是非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因为能更加完整地显示颅内外血管形态、结构和侧支代偿血管,因此可以为拟定个体治疗方案和临床早期干预提供重要信息[10]。但是价格高,而且可能会引起造影剂过敏、空间分辨率低、信号变化多且复杂、敏感性差、容易产生伪影等缺陷。全脑DSA是介入治疗的基础,全脑DSA是有创检查,不仅会消耗大量的造影剂,可能会有造影剂过敏,而且由它产生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和多种并发症致残率都较高,因此,要慎重选择有介入治疗。这些检查作用都是相互补充的,在选择时不要一味的选择高级检查方法,从而忽视了它的缺点和对身体的危害性。

4.4小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总而言之,在依赖高科技手段确诊小脑梗死之后,针对小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脑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外科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又包括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机械去栓等技术手段。其中针对小脑梗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的自身条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病情要分别进行脱水、溶栓、强化降脂、抗凝及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缺血脑组织灌注等治疗措施。针对小脑梗死患者,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而且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针对病因展开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后循环梗死的再次发作。

参考文献

[1]王玉书董慧关宏锏.进展性脑梗塞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2005(02)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张耘.早发性脑梗塞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03)

[3]沈琪琦,朱健.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01)

[4]刘妍,王建生.神经内科门诊1160例头痛患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3)

[5]宋田,张亚清,周永,赵性泉.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05)

[6]喻曦霞,苗玲.无糖尿病中老年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05)

[7]张登宇,薛寿儒.小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3)

[8]范焕青,张金涛.青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0(03)

[9]邓勇,周珂,于弋水.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06)

[10]王荣桂,张德敏,董艳玲,李瑶宣,蔺心敬,梁浩.急性脑梗死干预效果预测因子的分析[J].广西医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