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评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多层螺旋CT评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相关性

刘栋升

刘栋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合川医院放射科重庆401520作者简介:刘栋升曾用名:刘冬(1978年10月),男,大学本科,重庆合川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合川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CT及核磁共振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评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和肺动脉直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的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观察上的指标与COPD患者病程和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肺动脉直径变化与COPD病程有显著的相关性,发病10年以上患者主动脉直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发病20年以上患者右肺动脉直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发病30年以上患者左肺动脉直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发病30年以上患者主肺动脉/主动脉直径与发病10年以下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COPD分级与肺动脉直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COPD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和对照组之间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OPD病程进展会对肺动脉直径产生影响,多层螺旋CT获得的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主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COPD敏感程度和进展的监测指标,其中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效果最佳.【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动脉直径;多层螺旋CT【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92-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其特征为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会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随着COPD的进展,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同时伴随有肺动脉直径的变化.有研究指出,患有肺心病的COPD患者的肺动脉直径显著大于无肺心病的患者[1].多层螺旋CT是测量肺动脉直径的有效手段,但其测量值与COPD的程度和建进展之前的关系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是使用多层螺旋CT评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和肺动脉直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为将CT作为诊断COPD进展中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和程度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无肺不张、肺纤维化、肺肿瘤、肺部炎症等疾病;(3)无胸部手术史;(4)无其他限制呼吸运动的因素.所有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7-88岁,平均73.2±6.3岁,其中38例患者伴发高血压.所有入选病例均在1周内接受肺功能检查和CT检查.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无心肺疾病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50-86岁,平均67.8±7.0岁,男22例,女8例.按照病程将60例患者分为:0-10年8例,10-20年27例,20-30年18例,30年以上7例.严重程度分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Ⅰ级0例,Ⅱ级19例,Ⅲ级36例,Ⅳ级5例.

1.2检查方法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和肺功能检查.CT检查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16排CT扫描仪.患者行仰卧位,扫描在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末时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肺底部.扫描相关参数为:准直1.2mm,130kV,重建层厚1.5mm,70mAs,球馆旋转1周时间为0.6s.肺功能检查仪器为肺功能仪是日本捷斯特hi~801,测量的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EV1与FVC的比值等.1.3CT观察指标CT观察指标包括:主肺动脉直径(MPA)、右肺动脉直径(RPA)、左肺动脉直径(LPA)、升主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

1.4统计学分析对记录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内容包括肺功能和肺血管直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病程患者见血管直径变化的差异性.采用表示样本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样本数据的比较采用S-N-K法,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X2检验多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使用X2分_______割法检验两两间的比较,同时采用BOnferrioni法进行检验水准的校正.

2结果

2.1COPD病程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关系COPD病程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关系具体见表1.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Ⅱ级相比,#P<0.05;与Ⅲ级相比,※P<0.05.根据表2可知,COPD分级与肺动脉直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COPD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和对照组之间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3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炎症发展而导致患者周围气管上皮纤维化和化生以及蛋白酶和-康蛋白酶系统失衡的一种进行性发展疾病.COPD患者气管反复受到多种因素的感染,引起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肥大以及细支气管内膜组织纤维化,对小气道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气管形态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的反复出现改变,甚至引发中气道和大气道功能的改变,患者会表现出用力呼吸时间延长,通气功能指标下降,吸入的氧气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肺泡中,从而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缺氧和酸中毒的环境中,引起肺动脉结构和肺血管收缩的改变,并最终引起肺动脉压力增高,以及肺血管阻力增加[2.3].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Ⅱ级相比,#P<0.05;与Ⅲ级相比,※P<0.05.根据表2可知,COPD分级与肺动脉直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COPD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和对照组之间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炎症发展而导致患者周围气管上皮纤维化和化生以及蛋白酶和-康蛋白酶系统失衡的一种进行性发展疾病.COPD患者气管反复受到多种因素的感染,引起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肥大以及细支气管内膜组织纤维化,对小气道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气管形态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的反复出现改变,甚至引发中气道和大气道功能的改变,患者会表现出用力呼吸时间延长,通气功能指标下降,吸入的氧气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肺泡中,从而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缺氧和酸中毒的环境中,引起肺动脉结构和肺血管收缩的改变,并最终引起肺动脉压力增高,以及肺血管阻力增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