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

施经添

施经添(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362000)

【摘要】目的:总结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完成的18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资料。结果:1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0min,术后住院0~1d,术后4~6h下床活动,无明显疼痛感,随访2个月~6年,无1例复发。结论:本手术比较简单,组织损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患儿和家属更愿意接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内高位结扎术复发率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约占腹股沟疝的80%[1]。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发病特点、腹股沟区解剖等均与成人不同。通常采用横断、分离、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悬吊固定,不修补腹股沟区缺损的手术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法手术比较复杂,阴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术后复发率高。自2005年6月~2009年12月,作者采用不需要横断、分离及切除疝囊的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共18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男170例,女12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16个月。本组右侧117例,左侧65例,可复性斜疝择期手术145例,嵌顿性斜疝急诊手术37例。

1.2手术方法

于麻醉前用半量抗生素,另半量术后给予,之后不再应用抗生素。术前禁食8~12h,禁饮4h,进手术前排空膀胱。采用氯氨酮静脉麻醉可完全满足手术要求,也可采用气管插管麻醉,较大患儿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附加基础强化麻醉。由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厘米处,斜向同侧耻骨结节处,作斜切口,长约2厘米。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皮肤时,要注意皮下组织中的外阴浅静脉和下腹浅静脉,一定要妥善结扎。切开腹壁浅筋膜,稍加分离即达外环处。用皮肤拉钩将外环向外上方牵开,因患有斜疝的病人,外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牵开比较容易,故大部分病人不需要剪开外环,仅个别外环比较紧的病人需切开1至2厘米,切开精索外膜,钝性分离提睾肌,于精索内前方找到灰白色的疝囊。术者用无齿镊提起疝囊,助手用弯止血钳也随之提起,用刀柄轻轻下推,以免在切开疝囊时损伤疝内容物。先切一小口,证实为疝囊后扩大切口,将疝囊内容物还纳回腹腔。用血管钳4至6把,距疝囊颈部约2厘米提起疝囊1周,向外牵拉,把疝囊颈牵拉出内环,疝囊颈内面充分暴露。疝囊颈为一狭窄环,明显增厚、苍白,从疝囊内面很容易辨认。不需要从疝囊外面将疝囊分离到颈部,不需要横断疝囊,而是从疝囊内面用4号丝线在颈部做“荷包”缝合,以起到高位结扎的目的,不悬吊固定,远端疝囊不予剥离,疝囊切口任其开放,不宜关闭,以免术后并发鞘膜积液。创面彻底止血,逐层缝合,术毕。

2结果

本组1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0min,术后住院0~1d。有167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1.7%,随访时间最长6年,最短2个月,随访病人中,无1例复发及其它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将逐渐增强等,故一般无需行腹股沟管壁修补术。传统的高位结扎术,要首先横断疝囊,然后从疝囊外面剥离到颈部,并从疝囊外面高位结扎,悬吊固定。因小儿囊壁较薄,且与精索粘连,分离时容易撕破及出血等[2]。本术式与传统术式的主要区别就是不需要横断及分离疝囊,不悬吊。而是仅切开疝囊,直接从疝囊内行高位结扎术,以区别于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因此,本术式具有以下优点[3,4]。

3.1组织损伤少,手术并发症少。

因疝囊与精索粘连,分离时容易损伤精索血管引起出血,或分离面积大,因渗血而引起阴囊血肿,另外,因小儿输精管较细,分离容易损伤,影响睾丸发育。本术式不需要横断及分离疝囊,故对组织损伤少,减少了由于分离而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等。

3.2疝囊内结扎可靠,复发率低。

由于小儿疝囊壁较薄,特别是疝囊颈部,有较多的腹膜外脂肪,粘连明显,分离时容易撕破,影响高位结扎,或使高位结扎不可靠。本术式是直接从疝囊内于其颈部高位结扎之,故结扎可靠。本组随访病人中,无1例复发。

3.3传统的从疝囊外面高位结扎后悬吊固定在腹壁的方法,易至腹膜的腹壁上形成吊角,给疝复发埋下隐患,并破坏了腹膜腔的完整性。本术式避免了疝复发的隐患,保持了腹膜腔的完整性。

3.4手术方法简便,手术时间缩短。

由于本术式减少了分离疝囊,分离止血、悬吊固定等操作,简化了手术步骤。采用本术式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高位结扎时,用血管钳将疝囊颈充分显露,在直视下操作。进针要浅,针尖在疝囊内面走行要隐约可见,以防进针过深损坏外侧的精索及内侧的膀胱等。小儿精索从疝囊内面可以辨认,很容易避开。②针距不要太大,以免残留较大的间隙,而致术后复发,针距约0.2至0.3厘米较宜。

参考文献

[1]王果,李振东,主编.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0

[2]王贤彬,卢和林.经腹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150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3):437

[3]中华医学会.小儿疝囊超高位结扎术式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10):2-4

[4]陈能杰,朱伟智.改良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4):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