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术饮对糖调节受损患者预后转归影响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芪术饮对糖调节受损患者预后转归影响的临床观察

马国庆1潘立民樊蓉孔菲张玉凤肇悦寇吉友

马国庆1潘立民樊蓉孔菲张玉凤肇悦寇吉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087-02

【摘要】目的观察芪术饮对脾虚痰湿偏盛型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60例IGR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芪术饮,共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对IGR患者血糖、血脂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治疗组30例IGR患者有20例转为NGT,10例仍维持在IGR状态;对照组30例IGR患者有13例转为NGT,16例维持在IGR状态,1例转为DM。2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芪术饮对IGR向2型糖尿病(T2DM)转化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有效地扭转和截断IGR向糖尿病发展。

【关键词】芪术饮糖调节受损预后临床研究

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是血糖水平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它几乎是所有2型糖尿病发病前的必经阶段。近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早在此阶段即已出现,它可逆转为正常葡萄糖耐量(NGT),也可发展为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IGR向糖尿病转化,但很难持久,疗效欠佳[1]。该阶段患者若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干预是有可能逆转为正常糖耐量的。本研究运用中药芪术饮对IGR患者干预治疗,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效地扭转和截断IGR向糖尿病发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的IGR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IGR诊断标准;IGT,IFG,单独或合并存在。IGT: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服糖后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8-11.0mmol/L。IFG: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5.6-6.9mmol/L,服糖后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8mmol/L;②中医症候属脾虚痰湿偏盛型,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中粘腻,或口干口渴,头晕,腹胀纳呆,肢体酸软,胸闷气短,舌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沉弱;③以往未使用过针对IGR的治疗药物;④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标准:①6个月内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者;②应激状态或继发性血糖升高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肝、肾功能不全者;⑥2级和2级以上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者;⑦同时服用其他降糖药者;⑧可能对受试药物过敏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0例,冠心病者10例,高血脂者14例,其它8例为胃炎、慢支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3.7岁,其中IFG患者12例、IGT患者10例、IFG/IGT患者8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4.6岁,其中IFG患者13例、IGT患者9例、IFG/IGT患者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情况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经专职糖尿病教育护士健康宣教后,研究期间行正规的饮食和运动治疗。治疗组:给予芪术饮(药物组成:黄芪、白术、党参、茯苓、苍术、黄连、半夏、僵蚕、瓜蒌、陈皮、五味子、丹参、酒军、生山楂、红曲)一次100ml,1日2次;对照组:给予迪化唐锭(商品名: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AlphapharmPtyLimited,500mg/片)一次500mg,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集各项观察指标。

1.3观察指标①空腹血糖(FBS)②OGTT2试验(PG2h)③血脂: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以上指标,分别于服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各检查1次。

1.3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2002年第一版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疾病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超过治疗前>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一)

表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412486.67%

对照组301014680.00%*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

根据上表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的比较(见表二)

表二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的比较

项目FPG(mmol/l)2hPG(mmol/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5.91±0.645.46±0.55*8.63±1.257.56±0.88*

对照组5.87±0.65△5.47±0.40*□8.49±1.22△7.66±0.8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1

表二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PG明显下降(P<0.05)、2hPG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经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血脂含量的比较(见表三)

表三静脉血血脂含量的比较

项目TC(mmol/l)CHO1(mmol/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2.92±0.802.86±0.86*5.69±1.195.82±1.13*

对照组(30)1.56±0.51△1.97±0.67*#4.24±1.14△5.39±1.23*#

注:△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三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IGR预后转归比较(见表四)

表四2组治疗前后IGR预后转归比较(例)

组别例数NGTIGRDM

治疗组3020*10*0

对照组3013161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

表四所示,治疗组中30例IGR患者共有20例转为NGT,10例仍维持在IGR状态;对照组30例IGR患者中共有13例转为NGT,26例维持在IGR状态,1例转为DM。2组治疗前后IGR预后转归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IGR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其预后转归直接关系到DM发病率的高低。临床研究证实IGR具有可逆性,对IGR高危群进行干预能明显改善其转归,也是预防2型DM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对IGR的干预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早期防治糖尿病的重点和热点。我们通过对IGR的干预治疗的临床实践认识到IGR的发病与“脾”的功能受损有关,本为脾虚,标为痰浊。脾失健运,不能散精,肝失疏泄,精微不布,均可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发生病理改变,脾不散精是IGR的中心环节,痰浊是IGR糖尿病多种变证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治疗IGR的过程中化痰降浊法应贯彻始终。中医素有“肥人多湿”之说。痰湿之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久则壅滞中焦,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针对IGR患者多有痰湿之证的特点,我们采用健脾祛湿化痰中药芪术饮治之。方中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健脾利湿,使脾气健运,增强运化水湿之功能;苍术、黄连、半夏、僵蚕、瓜蒌燥湿化痰;陈皮理气;五味子益气敛阴;丹参、酒军活血化瘀;生山楂红曲消食化积、行气散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其有效降糖成分黄芪皂甙可防止肝糖原分解,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白术煎剂或浸膏可提高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凝和抗氧化作用。黄连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作用、拮抗肾上腺素、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酵解、降低胰高血糖素等途径降低血糖,而且还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肝SOD活性、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等。

国内外对IGR开展的干预试验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及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药物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IGT和(或)IFG的糖尿病发生率。IGR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IGR患者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特别指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通过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不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下降,而且各项指标均有好转,FBG及PG2h均得到很好的控制,脂代谢异常得以纠正,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脾祛湿化痰中药能够预防IGR向糖尿病转化。中医药治疗IGR可称为“治其未成”或“既病防变”,早期干预糖调节受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医预防治疗IGR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医辨证分型多为医者临床经验,辨证分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还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寻找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有效地治疗“未病”阶段治疗糖尿病患者,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华婷,包玉倩,贾伟平.糖调节受损不同亚型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特点[J].中华内分泌杂志,2008,24(2):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