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检修方法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电气设备检修方法的比较

高寒

(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分公司)

摘要:设备检修的体制、方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发展的。工业技术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电气化,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检修管理体制、方法的演变过程中,根据不同设备的要求、不同行业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各样追求不同具体目标的检修方式。检修方法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曾用过得检修策略、方法,都是在一定背景和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更是日新月异,就目前的监测技术和信息技术而言,实施状态检修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对供电系统来说,既要对每个设备实施检修,确保发挥其性能,也要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设备的损坏、停运而引起部分电网或整个电网的解裂。把供电可靠性指标引入到供电设备检修中,并与设备状态监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和信息集成技术,方能发挥设备整体效率。

关键词:电气设备;故障;检修;可靠性

1.1故障后检修

故障后检修,顾名思义,即发现故障后才采取检修作业,争取在第一时间排除故障,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的检修策略。从我国建国以来,在学习苏联检修经验的基础上,长期实行的是正是这种以故障后检修、预防性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管理体制。

采用故障后检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限制于生产力、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未找到合适的技术、工具预判故障出现的可能性。

1.2定期检修

预防性的定期检修(TBM,TimeBasedMaintenance),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检修方式,根据设备磨损和老化的统计规律,实现确定检修等级、检修间隔、检修项目、需用备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1],也称为计划检修管理。它取代了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故障后检修制度,同时学习前苏联的经验,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种相对先进的检修制度,这种检修制度对消除设备隐患,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

计划检修将造成设备的频繁拆卸,增加了在检修过程中产生新的设备隐患的几率。计划检修将导致在一定时间内检修工作量骤增,按照设备检修准则去落实每项要求,将使设备所需停电时间远远大于电网调度所能安排的停电时间,这种矛盾又造成很多检修内容难以落实,影响了检修的质量。

1.3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CBM,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又称为预知性检修。它是利用设备在需要维修之前这段时间,存在使用寿命这一特点而展开的一种预测检修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设备或者设备的某些重要部件的寿命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来预测设备未来状态发展的趋势。这种检修方法是以设备当前的实际状况为依据,通过高科技监测的手段,对设备进行纵向,即时间上,横向,即同类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来识别故障的早期特征、征兆,并对故障的部位、故障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判断,以确定其最佳的检修时机。状态检修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状态检修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随着设备状态检修的不断深入,设备状态信息如何为设备状态检修服务和利用,如何将设备检测和设备状态检修纳入正常的检修管理,如何将大量的系统归类分析和共享,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才能推进设备状态管理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以状态检修逐步取代定期维修已成为电气设备检修的必然趋势,但在复杂大型电网中如何合理选择电气设备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如何成功地向状态检修过渡,仍是许多输变电企业在实际检修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因为它必须考虑到状态检修所需的技术支持、设备状况和人员索质等多方面因素。通常应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将所有的操作运行和检修信息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个决策目标体系,形成以单个设备或整个系统单元的决策工具。

状态检修的人员必须掌握状态监测与故障分析的手段,能综合评价设备的健康水平,有丰富的检修经验和高超的检修技术,并且参与检修决策,能制定优化检修计划和检修工艺。

从事状态检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理论学习及深入研究,仅仅认识到状态检修减少了停电次数拉长了检修周期、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逻辑性,对其蕴藏的巨大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

1.4点检定修

检修方法的改进,根本是在检修观念的改变。从传统的故障后检修和定期检修“以修为主”的管理思想逐步转变点检定修所主张的“以防为主”的观念。即通过对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点检,来取得设备的状态情报,从而制订出有效的检修对策,把检修工作提前做在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受控、受监视状态并持续保持最佳的运行、技术状况。建立起的这种适应现代化设备管理需要的点检定修制,其特点是:一个核心,两项结合,三位一体,即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设备维修管理体制,实现设备技术管理和设备经济管理相结合,形成操作、点检、维修三方共同对设备负责的点检管理模式[1]。

点检定修制具有相当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的设备管理实践时,由于各个应用单位、部门的传统观念与管理体制不同等原因,出现了实施过程与预想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

点检定修制度作为设备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的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模式,既是进行人、财、物的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的一种规范化的现代科学管理模式。点检定修制在目标、组织、制度、标准、方法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会因某些问题,而影响点检定修制工作的执行与开展。但只要扎实的做好基础工作和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就一定能将点检定修制的功能发挥与应用得更好,就能不断地推进点检定修制能够更加深入和有序地开展。

1.5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制度

电力企业中的可靠性检修(RCM,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来保持电气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原则,应用了逻辑判断的方法来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者方法。他强调以设备的可靠性、设备的故障后果作为指定维修策略的主要依据。可靠性检修的基本思路是:有设备功能与故障分析来明确设备各个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程序确定各个故障后果的预防性对策,用现场的故障数据统计、专家评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证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用最小的检修停机损失和最下偶的检修资源消耗为目标,优化设备的检修策略[2~4]。

RCM分析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针对此情况,应组织有关人员研制开发RCM辅助决策软件。该项工作可以提高RCM分析的效率,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减少重复性工作。此外对于以往已进行RCM分析的RCM数据也可以作为案例放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在对类似装备进行RCM分析时,可以通过索引进行调用数据,这样能大大减少分析的工作量。

执行可靠性检修并不是检修工作的简单化,也不是检修周期的无根据延长,而是建立在科学决策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检修决策模式。因此,还是要执行“有修必修,修必修好”的检修原则。同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可靠性检修是一种以用户为导向的检修决策模式,正确的使用可靠性检修能给输电、配电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提高输配电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今后检修制度的发展方向。

2结束语

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在追究设备故障责任时,往往会考虑规程中定检周期的规定。而状态监测技术手段的不完善,以及状态检修技术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电气设备检修方法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海玲,王瑞.电气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J].黑龙江电力,2005,01.

[2]郭云鹏,黄民翔,许旭锋.输变电设备的检修策略[J].华东电力,2006,34.

[3]胡之荣,罗曦.电网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决策模型[J].云南电力技术,2008,36:33-34.

[4]李春蔚等.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本体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