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及相互影响因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及相互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斌

张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51014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并对其相互影响进行总结,为今后正畸治疗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进行正畸的45例患者,分别对其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正畸治疗,且愈后效果较好,颞下颌关节位置稳定。结论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颌位差异髁突位置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98-02

据研究显示[1],髁突的移位不仅可以造成盘突复合体的关系异常,还可影响升颌肌群收缩,并增加颞下颌关节所产生压力,从而引发颞下颌关节的变型与成型,而此种不良形态反过来又可以造成颌位的差异,以致正畸治疗的失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颌位差异与髁突位置的相关性及相互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在锥形束CT对左右两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分析的基础上,对来我院进行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归纳如下。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2013.1~2014.6期间,来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就诊的30例患者,年龄在12~18岁之间。样本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安氏II类错合,头颅定位片检测显示为上颌正常,下颌出现后缩,其ANB均大于5°;(2)牙周及牙体组织情况正常,无龋齿或大面积牙体感染;(3)所有患者牙列均保留完整,除第三磨牙外无缺牙,畸形牙以及多生牙现象,且牙齿质地正常;(4)实验前一周内无口腔粘膜内炎症或牙部疾病;(5)患者面部均表现正常,无调牙合治疗史及正畸治疗史。

1.2研究方法?

1.2.1正畸治疗的操作方法(1)在手术前,应保证手术器具、实验模型、患者状态均已符合手术要求,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相关知识的讲座,增加其对主治医师的信任度和依赖感,以减轻恐惧感和紧张的情绪。(2)当患者完全放松后,检查其头面部的肌肉是否符合咬合要求,记录患者CO位咬合位。(3)让患者保持45°仰卧位,期间可在患者背后加垫软物,以增加其舒适感,同时医师采用单手诱导法指导患者进行CR咬合,并采用Delay蜡记录。(4)使患者面弓转移,进行合叉颌位关系的记录。(5)按上述操作的结果,对颌架的CR位咬合关系进行确定。(6)将上下颌模型进行固定,并将其模式应用到MCD上,然后对CR位和CO位上的髁突三维方向位置进行测量,记录CPI值并计算其与CO-CR位置的差异。(7)准备好的牙合架上制作所属患者的CR位咬合板,然后严格按照调磨原则对牙合架进行调磨,其中牙合架材料可选用自凝塑料。(8)向患者强调戴用咬合板的注意事项,并对其进行佩戴技术的指导。(9)患者复诊时期应保证每2周一次,持续6个月后,详细检查关节是否稳定,并对下颌牙和牙合板的咬合状态进行检查,以保证其总处于功能咬合状态。(10)再患者复诊期间,应随时对患者进行咬合印记的检查,再确保其在3个月内稳定处于同一状态后,对其进行牙合架系统和髁突位置的再次测量并记录。

1.2.2研究测定方法(1)采用AD2颌架进行CR位咬合板的制作,以促进患者髁突向正常生理CR位的迁徙,为后续锥形束CT分析及颌架分析提供可靠性的参考;?(2)采用AD2颌架对安氏II类错合畸形患者的牙合模型进行分析,确定患者咬合部位以及对CO-CR颌位变化的影响;?(3)通过髁突位置测量仪(MCD)对患者的安氏II类错合畸形的牙合模型进行髁突位置指数(CPI)的测定;(4)对患者进行安氏II类错合畸形下颌CO-CR位差异MCD和CPI的分析,并详细记录髁突位置和CO-CR差异及变化关系;(5)对安氏II类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进行锥形束CT(CBCT)的影像学研究,并建立三维髁突影像,确定髁突的三维位置,并与CPI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颞下颌关节与髁突的位置。

2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了牙齿的正畸治疗,且愈后效果较好,无复发现象发生。其中所有患者治疗前切点平均后退距离D(r1)为5.1mm,最小0.9mm,最大14.1mm,治疗后平均后退距离D(r2)2.6mm。在髁突运动检查中,患者治疗前髁突后退距离平均D(c1)3.5mm,治疗后D(c2)1.9mm。对髁突与切点下颌后退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其r=0.807,可见两者有显著相关性。有2例患者因髁突位置偏移过大同意接受正颌手术治疗,并对其相关的髁突改建、参考位置进行改变,可见其切点后退距离平均为D(c3)3.8mm,术后效果稳定。

3讨论

试验证明,在对正畸患者的治疗中,只有保证关节窝前、上、后与术前术后髁状突位置之间的间隙无统计学差异以及髁状突的位置在手术前后保持稳定,才能确保正畸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牙齿的健康咬合状态。如正畸前有CO-CR位置的较大不一致,通过CR咬合板可以使髁突位置重新达到较稳定的CR位,为后续正畸治疗的稳定性提供了治疗基础,而髁突位置偏移过大则需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AlmagroCéspedesI,CastroSánchezAM,MataránPe?arochaGA.Temporomandibularjointdysfunction,disabilityandoralhealthinacommunity-dwellingelderlypopulation.NutrHosp,2011,26(5):1045-51.

基金项目编号: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21A01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