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塞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术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急性闭塞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术的护理

王忻

王忻(山东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25512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400-02

【摘要】目的应用溶栓再通技术,能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恢复脑的正常功能。闭塞性脑梗塞是因为栓塞或血液动力学改变减少血运而发生卒中,多与颅外段动脉狭窄有关。方法据临床统计,发病6h内,脑血管造影显示,约90%病人可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狭窄部位。通过对21例闭塞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实践,从护理学角度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护理工作在该项技术的实施中至关重要。结论更多的闭塞性脑梗塞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组。

【关键词】急性闭塞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术观察与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21例闭塞性脑梗塞需要介入溶栓的病人,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2.5岁,发病时间均在6h以内。临床表现:浅昏迷伴失语、偏瘫10例;意识清楚、言语不清、偏瘫11例。CT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排除脑出血。

1.2溶栓机理与适应证

1.2.1纤维蛋白溶解酶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在纤维酶原活化素,如尿激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可使血栓中非溶性纤维蛋白裂解成可溶性纤维碎片,从而达到溶栓再通,恢复脑缺血组织血流供应,改变相应的神经功能损害。

1.2.2溶栓适应证为(1)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栓形成或栓塞6h以内;(2)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或存在手术难以切除的活动血块;(3)导管插管技术中意外造成的血块栓塞。

1.3操作方法及溶栓药物的使用

1.3.1操作方法是经皮行股动脉穿刺,导管沿导丝送入脑动脉,予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然后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剂尿激酶。

1.3.2经导管局部注射尿激酶,首次剂量为30~50万U,溶于50ml0.9%盐水中,微量泵1h内输入,观察60min进行造影。如果效果不显,可酌情追加尿酶用量,2h尿激酶总量可至75万U。此法导管超选精确,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疗效较全身用药显著,且全身副作用少。溶栓后给予全身适量肝素化。

1.4病人均符合以下标准(1)发病6h以内,脑CT除外了颅内出血;(2)无明显的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可有意识障碍);(3)瘫侧肢体0~3级;(5)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6)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7)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

1.5结果21例病人在梗塞后6~8h进行溶栓治疗,19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有出血性梗死,说明6h以上溶栓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出血的危险性大,应强调溶栓实验最好在6h以内进行。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护士必须掌握发病原因、溶栓机理、手术方式、常见并发症。同时,对清醒的病人要讲明手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并且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史,查看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护理记录。

2.1.2病人准备(1)术前做碘过敏试验,因术中将使用离子或非离子造影剂,以显示脑动脉闭塞情况。(2)术区备皮(腹股沟及会阴部)。(3)术前半小时留置导尿,以防因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尿量增加,膀胱充盈,病人难以坚持影响手术操作,或尿液溢出污染术野。(4)取出口内假牙,防止脱落误入气管引起窒息。(5)建立静脉通道,在选择血管时注意避开导管插入肢体。(6)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目的是减少唾液分泌,镇静促眠。

2.1.3导管室准备(1)导管材料:根据病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无菌导管及附件。(2)根据碘过敏试验结果,准备离子或非离子造影剂。若病人肝、肾功能差应禁用离子造影剂。备溶栓剂尿激酶、肝素及14类抢救药品。(3)备心电监护仪、氧气,吸引器,除颤器,气管插管一套,以备应急。

3术中护理

3.1体位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充分暴露经皮穿刺部位。标记足背动脉,并在护理单上注明术前搏动情况,如强、中、弱,以便术后对照。

3.2制动术中制动非常重要,因病人躁动影响手术进行,此时又严禁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影响溶栓效果的观察。本组曾有4例溶栓再通后出现不同程度躁动。分析其原因,4例病人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溶栓再灌注后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而致躁动,立即推注速尿40mg后躁动减轻(此时禁用甘露醇脱水,因甘露醇有升压作用)。为此我们采用了四肢弹力绷带固定方法,较有效地控制了躁动。

3.3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心率、呼吸、血压监护,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肌力,语言恢复情况。随时记录以便掌握动态变化。

3.4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尤其对于高龄病人,咳嗽反射差,溶栓时尽量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咳痰困难发生窒息。吸氧以低浓度持续给氧为佳,目的改善脑缺氧状态。

4术后护理

4.1注意穿刺口出血因术中应用尿激酶,术后需全身肝素化,故动脉鞘需保留4~6h方可拔除。病人回病房后护士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情况,加强凝血机制及血生化的检测。如全血凝血时间(ACT)动态变化,以指导肝素及扩血管药物用量。确定拔管时间,正常ACT时间为80~120s。术后由于术中抗凝药物作用ACT可达150s,提示药物用量适当。若ACT大于180s则提示有出血倾向,此时不能拔管。曾有1例女性病人35岁,在月经期发生脑梗塞,术后ACT大于190s,护士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抗凝药物,同时延长拔管时间,避免了穿刺口出血。由于加强ACT的观察,术后无一例发生穿刺点出血现象[1]。

4.2肢体的观察肢体注意穿刺肢体动脉搏动及色泽由于术后病人需平卧24h,拔管后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12h。穿刺肢体伸直,禁止蜷曲。故术后需严密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泽情况,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下肢疼痛现象。若术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明显减弱和(或)下肢疼痛明显,皮肤色泽发绀,提示有下肢栓塞可能。曾有1例男性病人,术后8h诉术侧下肢隐痛。护士立即查看术侧皮肤,发现轻度发绀,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减弱,临床分析认为,穿刺点加压包扎过度导致动脉血运不良。迅速松开加压包扎绷带,症状很快消失。

4.3并发症的观察当病人发生以下情况:“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采取快速处理。我们观察的病例中有2例术后约4h出现剧烈头痛,躁动、呕吐,立即行CT检查提示脑出血。即刻进行了开颅减压治疗,一个月后病人治愈出院。

5结论

急性脑梗塞80%~90%是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因而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同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迅速有效地救治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其结果降低致残率、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了良好的的临床效果。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萍,闫乐京等.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3):166.

[2]凌锋.介入神经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