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爱国诗艺论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闻一多爱国诗艺论略

石生库

◆石生库甘肃省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靖远730600

摘要:本文在考察闻一多爱国诗作总体风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其爱国诗作在出国以前、留学前期、留学后期和归国以后四个不同时期在主题、题材、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及艺术风格的不同作一纵向的比较和探讨,以描述和勾勒其爱国诗作在艺术表现上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闻一多爱国诗艺术特色

闻一多生在政治动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爱国思想固然是一切艺术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乐章,但若没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则不论何种艺术,都只能像纸花一样鲜艳、美丽、华贵,却不馥郁、不芬芳、没有生命。闻一多的爱国诗颇为人们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固然是其诗作表达了人民的爱国心声,但毫无疑问,也与其诗作的精湛表现力是分不开的。在此,就其爱国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和表现特色,笔者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出国以前

《红烛》时期,尤其是出国前,在闻一多的诗作里,表现他的生活实感的诗占有极大的比重,反映现实、抒写爱国情怀的诗则是很少的,且在表现上往往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作为触媒或引发物来间接地抒写的,即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诗意。我们尽管可以从他这时的诗作中感觉出他与那些在时代的苦闷笼罩下吟咏着“我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式的诗人所具有的不同来,从其一首首诗作的旋律中窥见他那强烈跳动的心灵和喷涌的热情,感觉出他胸中深藏的“火”,但我们还无法听到对疮痍满目的祖国“迸着血泪”的呐喊和对“死水”一般沉痛现实绝望的“诅咒”,因而在内容上我们还无法将他与别的诗人明显地区分开来,他还没能显出一个“爱国诗人”的鲜明特色。

二、留学前期

1922年7月,二十四岁的闻一多跨出国门,赴美留学,在全面领略美国文明的同时,也亲身尝到了帝国主义鲸吞虎掠的火药气,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弱小国民”成员在帝国主义世界中所受的卑视、贱视和歧视及由此而来的凌辱。他的思想情感开始向一个方向聚拢——反抗这种歧视和凌辱,他的诗歌创作也才开始渐渐地与自己更切肤的现实人生感受结合起来。到了留学后期的《大暑》、《醒呀》和《相遇已成过去》等诗,则更将“思乡”主题直接升华为爱国的主题,因而,在国外留学时期,闻一多的爱国诗才显示出了他作为“爱国诗人”诗作的独特内涵。

三、留学后期

在留学后期,由于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以及现代意识的增强,闻一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闻一多对爱国思想和情感的歌咏与前期有着直接的承传性,但又显出极大的不同。在表现上他不再借自然之物“以物起兴”,也不再借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段来表达他对祖国的怀恋,也不再将抽象的概念——“祖国”寄托于具体的实在的狭义的“家”或故乡,通过对“家”或故乡的怀恋和赞美来抒写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使“祖国”在“家乡”的基础上成为他诗歌的主体和最后的归宿,诗人是以自己的声口直接唱出了对“祖国”整体的颂赞和眷怀之情。

四、归国以后

当他带着成年的成熟眼光踏上祖国国土,再一次直接感受实实在在的祖国现实时,他发现他看到的不是他想象中的“中华”、不是他“如花的祖国”,而是“遍体疮痍”、“泪流满面”的祖国。对于这样的现实,尽管他在国外时就有所认识和体悟,但毕竟不是直接地去感知,更何况这一切又被他对祖国的挚爱掩盖住了。因而,当如此丑恶而残酷的现实突然地出现在他面前时,无论如何,对他的打击、对他理想的冲击都是太大了,甚至使他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闻一多将其胸中涌动的激情经诗的形式凝聚起来,你虽无法看得到、听得见那喷涌而出的炽烈光焰和惊天动地的轰响,你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们在地下孕育着的伺机冲决地壳束缚的巨大能量,这使他能将诗中那些炽热的情感巧妙地“消灭在组织之中”(沈从文语),深隐于文字之下,也从而使他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了郭诗所不能比拟的精神上的深涵浑厚的力度和极为强劲的张力。《死水》、《静夜》、《发现》、《一个观念》、《一句话》、《洗衣歌》等诗便是这种情感表达最突出、最完满的典型,也是闻一多所有诗歌中最成功的优秀代表作。

读闻一多的爱国诗,我们觉得最大的优点是情感的真挚和艺术表现的高超。闻一多认为爱国诗应“出于至性至情”,应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从他自身来说,他既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又受过现代文化熏陶,在个人品质上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再加上他亲眼目睹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歧视和国内残破不堪的现实,因而他的爱国诗作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他的诗里体味到到一种流注全身的精神气质,即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精神传统,但这精神与其精妙高超的艺术又是浑融一体的。因而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应到诗人心灵传来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深沉的、厚重的,我们的心绪一直为它所左右,因而这些诗篇诚不愧为闻一多最精华、最动人的乐章,也不愧为“二十年代稀见的珍品”(台湾·高準《中国大陆新诗发展的轮廓》)。

参考文献

[1]许毓峰李思乐等编闻一多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版。

[2]王富仁主编闻一多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