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 2

地震灾后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徐淑杰

徐淑杰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4600)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74-02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生活和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城镇的供水系统设施遭到破坏,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

一、是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灾区群众要注意预防。在建造厕所时,要格外注意远离饮用水源,避免其受粪便、垃圾等污染,还要定期用漂白粉等消毒药剂对其进行消毒。在饮食上,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食品,不吃死禽畜,不用脏水洗瓜果蔬菜,碗筷应消毒,生熟食品分开放,水产品等要煮熟煮透再吃。

二、是通过虫媒传播的,如乙脑、黑热病、疟疾等疫情。每年夏季7-9月都是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在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感冒症状相似但是若将乙脑误认为是感冒,自己乱服药,其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子吸了带有乙脑病毒的血液后,病毒就扩散到蚊子的唾液腺,再叮咬健康的人,如人体抵抗力差或感染病毒数量较多,病毒就会在体内进行繁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发生乙脑。绝大多数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可以逐渐康复。当前正值暑期,是疟疾、黑热病、乙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活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三、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发于夏季,主要通过间接接触患病眼睛及其分泌物传播,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发病集中。在震后的灾区由于人员集中安置,聚居区人口密度较大,各类人员频发接触,外加灾区各类生活物品严重短缺,生活卫生条件较差,例如,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常常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为病菌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大量致病病毒除了存在于眼睛及其分泌物中,还存在于患病者的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中,因此除了要注意个人卫生之外,在生活习惯上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脸水等,用过的餐具要尽量进行消毒。

四、是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于此类疾病预防的关键是避免破损的伤口与土壤直接接触,对因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者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

五、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

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1)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2)要管好家禽家畜,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猪、鸡粪发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

(3)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

(4)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

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四是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

六、食源性疾病预防

灾区哪些食品不能吃

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h的熟食等。

要正确加工食品

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晒干;霉变较轻(发霉率低于30%)的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清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使霉变率降到4%左右再食用。

七、结论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强度和破坏范围不定的自然现象。每年有数百万地震事件被遍布在全球的无数地震仪所记录,其中有一些地震导致大的灾难。人类没有阻止地震发生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影响,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有力的支持。自然环境破坏,生活环境污染,极易出现肠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疫情。事实证明,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地震不一定会引起流行病,也不会使震前的流行病进一步恶化。根据以往的调查表明,受灾最严重的方面有:卫生、供水、卫生设备、食品和临时住房。主要的疾病威胁是与缺乏安全饮用水有关的介水传播性疾病和与人口过度密集有关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按照传染病防治原则,采取控制、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染人群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对防止地震后传染病的流行具有积极意义。疫情监测是指导灾后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时报告疫情,做好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润,郝元涛.地震灾区现场紧急状态下传染病风险因素与防控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75-378.

[2]李平.唐山地震中的次生灾害[J].中国减灾杂志,2010(2),32-33.

[3]曾光,訾维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87-89.

[4]李跃斌.普洱地震中的卫生防疫工作纪实[J].防灾博览,2007,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