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徐宏银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小学校徐宏银

摘要:遵照江总书记关于“每一所学校都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的教诲,在小学各科教育过程中,应改革教学活动的结构,适当地增加一些自学训练,以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师的“教”向“不教”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自主学习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何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各科教育过程中,应改革教学活动的结构,适当地增加一些自学训练,以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师的“教”向“不教”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自学成才

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既是成才的因素,也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归根到底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素质。自学能力的强弱,与对学科的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密切联系。有了强烈的兴趣,良好的意志,学生才会有动力去自学,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激励学生自学成才。

1.利用名人名家成才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学成才。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凡是有一定专长,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很多都是通过自学来取得成绩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自学成才的张海迪,王羲之刻苦练字成为大书法家等等的故事。通过大量名人名家成才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自学的自觉性。

2.挖掘教材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材很多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自学思想,提高自学自觉性。如十一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九九二年我国运动员创42项世界纪录,创亚洲纪录比世界纪录多521,创亚洲纪录多少项?通过这一题可以教育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又如十二册教材中有一段关于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描述,通过这段描述可以教育学生:祖冲之巨大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是通过自己反复演算,自己研究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容易产生自学的动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特别重视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使教育者要“学会学习”的口号,可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多么重要。

1.明确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指导和训练。我们把自学能力构成要素作为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把认知、理解、评价、创造能力中涉及的各种方法技能,借助教材,把学法指导逐一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

2.探索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指导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我们主要采用了:①介绍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介绍自学的一系列方法。②讲授式。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把某种学法用讲授的形式传授经验。如检验的方法,解应题的方法步骤等。③示范式。就某种学习方法教师示范给学生看,然后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进行模仿。

3.注重学法的可操作性。科学的方法都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可操作性的强弱又往往与学习掌握它的难易成反比,可操作性强掌握它就易,反之掌握它就难。如,我们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就比较突出它的可操作性。第一步读题分析题意,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第三步设未知数列方程;第四步解答。总之,从学法上进行切实的指导,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4.落实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达尔文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方法”。自学是学法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始终围绕学生科学合理的学去进行,学生到了高年级后,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也有一定的基础,很多要学习的新知识可以由学生“看书讨论→发言提问→教师释疑”来完成,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以点拨。

例如教学倒数的概念时: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围绕倒数的概念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师质疑。“0为什么没有倒数”?最后师释疑点拨,并对学生的自学成绩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既理解掌握了内容,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学的自信心,便于今后的自学。

三、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重教法而轻学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要彻底地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1.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自学。小学数学教材前后编排层次性、逻辑性非常强,联系很紧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获取新知,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可以通过“复习旧知→(带着问题)自学看书→发言(解决问题)→师生小结(理清知识的脉络,弄清联系)来完成。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自学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十一册教材“百分数应用题”:五年级有学生18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108人,占五年级学生的百分之几?由于前面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很熟悉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先复习旧知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老师提出新知识的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是否一致?有区别吗?再组织学生自学,请学生解答问题,最后师引导生小结阐述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样学生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解题思路,既掌握了新知,又加深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2.合理地运用自读,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并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专用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学生的自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节课中合理地安排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自读,如课题、法则、概念、板书、教材等,并勾画出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学生在自读过程能给学习的回旋余地,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有一定的提高。

3.科学利用课堂小结,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小结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它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起着深化课题的作用。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一概由教师包办替,走形式,没有起到小结应有的作用,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先由学生根据教材,教师的板书自己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去理解,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这样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表达,其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已完全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课外预习作业。我在教学中,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提出一些问题,请学生预习解决,并做好检查,好的给予表扬。学生的预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自学过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总之,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能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于教学过程中,而是和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那种只重应试教育而不重素质教育的观念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也完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