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

孟拓

孟拓(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1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颅内显微手术关键点,研究颅内动脉瘤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效果以及术中配合情况,为今后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提供可靠性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40例动脉瘤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体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在随访期间(2-12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在术后15天,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手术重新夹闭后,12个月恢复良好。结论: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手术除可有效的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外,还可以减轻由于脑脊液和凝血块而造成的血管痉挛,若手术时期过晚,则会增加手术难度,失去治疗机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97-02

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排于脑血栓和脑出血之后[1],由于其病程比较隐匿,初期症状较轻,故常被患者或医务人员漏诊或错诊,但一旦发病,则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据相关研究显示,第一次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就有8%~32%的患者面临死亡,即使当时幸存,在随后的1-2年内也会发生再次出血,而导致死亡[2]。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目前也有很多报道证明此点[3-5],本文就笔者对来我院就诊的40为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后的经验总结,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40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10-85岁之间,在所有患者中,有1例动脉瘤未发生破裂,其余39例经CT检查后,确认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第一次出血的患者有34例,其余4例为第二次出血,大部分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头部症状,如突然性的头疼眼花,或伴有呕吐恶心,甚者出现神经阵发性刺痛。体检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偏瘫等。以上患者均采用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且入院时按照Hunt-Hess分级:I级8例,II级16例,Ⅲ级12例,Ⅳ级4例。

1.2研究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经CT扫描后,确认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出血部位不同。

1.2.2手术时机的选取:40例患者中,除未破裂的病例外,其余患者均采用急诊手术,第一次出血的12小时内手术4例,24小时内手术15例,48小时内手术10例,72小时内手术7例;第二次出血12小时内手术3例,24小时内手术1例。

1.2.3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脑动脉瘤颈夹闭术方法。

2结果

4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在随访期间(2-12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在术后15天,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手术重新夹闭后,12个月恢复良好。

3讨论

3.1手术中注意事项:(1)术前护理:保证术前进行过患者访视,且手术环境、机械摆放方位、药品准备均就绪。(2)根据患者动脉瘤部位,选择颞下入路、枕下入路以及改良的Yasargil入路,在手术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避免手术部位牵拉,以充分暴漏脑底池、利于显露动脉瘤部位为标准,夹闭术前可选择采用滴注20%甘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5mg以阻截载瘤动脉,减少干扰,保证手术的有序进行。对伴有脑内血肿凝块的,应小心谨慎的清理,术中可选用罂粟碱溶液(生理盐水200ml+罂粟碱60mg)进行反复冲洗,以免发生出血。游离动脉瘤颈时,在进行拟夹闭颅内动脉瘤前,应保证麻醉师可以及时的控制血压(收缩压80~90mmHg、舒张压50~60mmHg)。此外,夹闭动脉瘤时,动脉瘤夹与载瘤动脉应保持与动脉平行。最后,及时冲洗手术部位,进行安全检查后,关颅。术后应保证颅压的稳定,必要时可采用适宜的药物进行预防,以排除颅压过高或颅内动脉血管痉挛的潜在危险。

3.2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注意(1)在术中,可以通过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近心端,然后进行夹闭动脉瘤,以保证患者的安全。(2)为防止术中动脉瘤夹闭后发生再破裂出血,可采取再打开硬膜前先进行降低血压的操作。(3)选取合适的动脉瘤夹,且放置位置应平行于载瘤动脉,以减少夹闭瘤颈的重复操作[6]。

参考文献

[1]公茂清,吕涛,王运杰,等.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8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2):153.

[2]楼林,陈书达,王坚.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技术探讨[J].浙江医学.2002,24(10):599.

[3]赵继宗,李京生,王硕,等.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一8.

[4]刘承基,主编.脑血管外科学,第l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5]JuvelaS,HernesniemiJ.Cliniealmanifestationsandsuryvalratesamongpatientswithsaeeularintraeranialane价ysms:Population一BasedStudyinOlmstedCountry,Minnesota,1965to1995[J〕.Neurosurgery,2002,50(5):1167一1168.

[6]HowardA.RiinaMD.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neurysms[J].Neurosurgery,2002,51:99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