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王如建

□王如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乐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1巧用插图,明事悟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浅显的政治常识、生活常识、道德常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道理。一是图中悟道,晓之以理。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图喻理更容易使他们明白事理,获得简单的认识。二是分析插图,动之以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听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崇敬等情感。三是借助插图,导之以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

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细节上的疏漏,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当然,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中的教育,必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

3拓展延伸,学会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有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但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就会悟出道理来。如在教学《诚实故事会》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体验一下,并续编故事《皮皮的遭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这样,学生深刻地体验到说谎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学会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4组织讨论,学会交流新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教学《了解我们的学校》时,在参观完校园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先分组讨论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学生讨论的时候有话可说。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搜集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诱发学生生活体验,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杨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