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

颜雪芳(五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五华514400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是过敏性炎症的特征,在某些寄生虫病、传染病和血液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OS)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或目测法直接计数进行检测,操作较费时费力。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仪器化成为可能。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及组化染色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能将白细胞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和淋巴细胞五类。为了了解该仪器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选择了100份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分别用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手工分类及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OLYMPUSCH20显微镜。

1.2试剂

1.2.1深圳迈瑞公司生产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原装配套试剂。

1.2.2自制伊红一丙酮试剂[1]。

1.3标本来源100例我院住院患者。

1.4方法

1.4.1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与分类手工法比较,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ml注入EDTA-K2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h内检测完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记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将两种方法计数分类的嗜酸性粒细胞结果进行比较。

1.4.2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与目测法直接计数比较,将上述100份经仪器检测过的标本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经伊红一丙酮染液染色后用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每份标本分别计数2次,取平均值,并与仪器测定嗜酸性粒细胞对值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软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2结果与结论

2.1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粒系系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此依据仪器分类计数结果将100分标本分为小于2%、2%-5%及大于5%三个区间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当嗜酸性粒细胞小于2%时,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0.632;当嗜酸性粒细胞大于2%时,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是随着所占比例的增高(>5%)时显示出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20,结果见表1

表1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比较

所占比例例数仪器()手工()Pr

2%280.56±0.520.43±0.560.0000.632

2%-5%373.69±1.163.56±0.950.2780.793

>5%359.17±4.599.70±4.740.1030.920

2.2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与目测法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比较,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和目测法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分别为()0.30±0.31、0.30±0.32;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非常接近,经配对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r值为0.997,相关性良好。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正逐渐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并且由三分类发展到现在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BC-52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运用VCS,即何种(volume),传导性(conductivity),激光散射(Scatter)技术,将在流式通道内的每个细胞的V、C、S测量值分布于一个三维坐标,并用特定公式计算出白细胞亚群分布区,从而进行白细胞分类。由表1可以看出,当嗜酸性粒细胞小于2%时,仪器法明显高于手工镜检法(P<0.01),而随着其所占比例的增高,特别是大于5%,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达到0.934,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仪器法计数的细胞数较多,检出率也高;而当嗜酸性粒细胞很少时,镜检法往往查不出来或只能检出部分嗜酸性粒细胞。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伏于镜检法。通法仪器法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与目测法直接计数结果对比可见,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呈高度正相关。由此可见,在保证仪器计数准确运行良好的情况下,BC-5200全自动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准确可靠,且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可满足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7.

[2]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1],临床检验杂志,2002,20⑴: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