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痰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马红薇

马红薇(绥芬河马红薇中西医结合内科诊所157300)

【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403-02

【摘要】目的讨论痰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对病因诊断明确的疾病,应尽早施行对因治疗。

【关键词】痰证中西医结合诊疗

痰证是痰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引起的病证。而痰是水液凝结形成的、以质地稠厚为特征的病理产物,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本证涉及范围广,临床表现多样,可见于西医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梅尼埃综合征、脑血管意外、癔球症,以及颈部、乳房包块等多种疾病。有形之痰是当呼吸道发生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由含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纤维蛋白等的渗出物与黏液、吸入的尘埃、某些损伤组织等混合而成;亦可由肺瘀血和肺水肿时,肺泡和小支气管内不同程度的浆液渗出而形成。无形之痰是一种有某种共同特点的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尚未被西医学所揭示。临证时,对咯吐出来的有形之痰,要注意其颜色、性状(稀、稠)、量的多少、是否夹有血丝或脓液、泡沫、是否容易咯出等,是否伴明显咳嗽,其他有何伴随症状如恶寒发热、胸痛、气短喘促等,而中医所谓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无形之痰”所包括的西医疾病多而且杂,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应注意患者神志是否清晰、精神是否正常、肢体活动是否自如、是否有包块等。并考虑:①咯痰是因于肺部病变、心脏病变、还是其他系统的病变。②是否有脑血管意外等急需处理的情况。③是否属恶性病变如食管癌等。

【西医诊治思路】

一、诊断与鉴别思路

1.咯吐有形之痰的疾病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常见于心脏疾患,二者临床表现各异,可根据病史、咯痰的情况、伴随症状作出初步判断。如脓性痰见于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伴发热、咳嗽;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常有痰量增多,排痰与体位有关,痰量多时可出现分层现象;恶臭痰提示厌氧菌感染;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病人有心脏病史和左心衰的其他表现。中医无形之痰所涉及的西医疾病很多,可属神经精神类疾病、肌肤出现的无名肿块、癌症等有阻塞症状的疾病,大多也可根据临床表现得出进一步诊断的线索。

2.借助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病史、症状、体征得出的初步结论为线索,选择适宜的辅助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咯痰病人,X线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明确气管或支气管病变的部位,还可了解是否有肺瘀血、是否有心脏增大等情况;对疑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还应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对疑有食管癌的患者,可行内镜、钡餐、脱落细胞学等的检查;对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可作CT检查等等。

二、治疗思路

(一)病因治疗

对病因诊断明确的疾病,应尽早施行对因治疗。如对细菌性呼吸系统感染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左心衰竭引起的咯痰应纠正左心衰等。

(二)对症及支持治疗

如对肺部感染有高热者,可酌情予物理或药物降温;痰黏稠难咯者,可予稀释痰液的药物;梅尼埃综合征呕吐严重者,可予止吐剂;对脑血管意外昏迷者,应静脉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中医辨治思路】

一、中医诊断与鉴别

(一)痰证的诊断

有形之痰可见,诊断不难,无形之痰由于其停滞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可依据相关表现作出诊断。临证应掌握痰证特点:黏滞重着不爽、易阻滞气机、闭阻清窍。如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胃中,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证。

(二)病证鉴别

饮证:痰证和饮证皆是津液不归正化,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但痰多厚浊,可随气而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形成多种病证,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其形成可因于寒而失于温化,亦可因热煎熬津液而成;饮多清稀,多停留于胸胁、肌肤或胃肠而形成支饮、溢饮、狭义的痰饮等,多因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运化失常而形成。

二、探求病因

1.感受外邪脾主湿,凡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经常坐卧湿地,外湿困遏脾之阳气,水湿运化失司,聚而为痰;或外邪侵袭肺卫,肺失宣肃,肺不布津,痰浊内生而成痰证。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即是最好的概括。

2.饮食不节暴饮过量茶水,或夏暑及酒后,恣饮冷水,或进生冷之物,因热伤冷,冷与热结,中阳暴遏,脾不能运,痰从中生。或好饮酒浆,嗜食肥甘厚味,痰浊滋生。

3.情志失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为痰;肝郁化火,或肝火素旺,灼津为痰,而成痰证。

4.劳欲所伤体劳、房劳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布气化,聚而成痰。

参考文献

[1]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