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策略

杜颖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策略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以亿计,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随着计算机、网络运用的不断普及、深入,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各国计算机专家的高度重视。

1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特点及中毒现象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1.1传播途径:①磁性媒体:主要是软盘。由于软盘具有携带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所以病毒容易隐藏其中。②硬盘传播:主要是游盘。道理和软盘的一样。③光盘传播:它是通过光盘进行传播,主要是盗版光盘。④网络传播:病毒利用网络通信可以从一个节点传染给另一个节点;也可以从一个网络传染另一个网络。

1.2特点:①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②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③潜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④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⑤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⑥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1.3中毒现象①硬盘无法启动,数据丢失。计算机病毒破坏了硬盘的引导扇区后,就无法从硬盘启动计算机系统了。有些计算机病毒修改了硬盘的关键内容(如文件分配表,根目录区等),使得原先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几乎完全丢失。②系统文件丢失或被破坏。通常系统文件是不会被删除或修改的,除非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了升级。但是某些计算机病毒发作时删除了系统文件,或者破坏了系统文件,使得以后无法法正常启动计算机系统。③文件目录发生混乱。目录发生混乱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确实将目录结构破坏,将目录扇区作为普通扇区,填写一些无意义的数据,再也无法恢复。另一种情况将真正的目录区转移到硬盘的其他扇区中,只要内存中存在有该计算机病毒,它能够将正确的目录扇区读出,并在应用程序需要访问该目录的时候提供正确的目录项,使得从表面上看来与正常情况没有两样。但是一旦内存中没有该计算机病毒,那么通常的目录访问方式将无法访问到原先的目录扇区。这种破坏还是能够被恢复的。④部分文档丢失或被破坏。类似系统文件的丢失或被破坏,有些计算机病毒在发作时会删除或破坏硬盘上的文档,造成数据丢失。⑤部分文档自动加密码。还有些计算机病毒利用加密算法,将加密密钥保存在计算机病毒程序体内或其他隐蔽的地方,而被感染的文件被加密,如果内存中驻留有这种计算机病毒,那么在系统访问被感染的文件时它自动将文档解密,使得用户察觉不到。一旦这种计算机病毒被清除,那么被加密的文档就很难被恢复了。⑥修改Autoexec.bat文件,导致计算机重新启动时格式化硬盘。在计算机系统稳定工作后,一般很少会有用户去注意Autoexec.bat文件的变化,但是这个文件在每次系统重新启动的时候都会被自动运行,计算机病毒修改这个文件从而达到破坏系统的目的。⑦使部分可软件升级主板的BIOS程序混乱,主板被破坏。系统主板上的BIOS被计算机病毒改写、破坏,使得系统主板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计算机系统报废。⑧网络瘫痪,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

2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权限控制、信息加密策略、防火墙安全策略、管理策略、电子邮件管理、跟踪研究。

2.1物理安全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2.2访问权限控制安装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中的许多程序,都要求用户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才能让用户使用程序,因此为了能够使用好程序,我们有时需要为自己临时分配一个访问程序的管理权限。在分配管理权限时,我们可以先普通用户身份登录到WindowsXP的系统中,然后用鼠标右键单击程序安装文件,同时按住键盘上的Shif键,从随后出现的快捷菜单中点击“运行方式”,最后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

2.3信息加密策略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

2.4防火墙安全策略防火墙是一个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档外部网络的侵入。目前的防火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包过滤防火墙:包过滤防火墙设置在网络层,可以在路由器上实现包过滤。②代理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又称应用层网关级防火墙,它由代理服务器和过滤路由器组成,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防火墙。③双穴主机防火墙:该防火墙是用主机来执行安全控制功能。

2.5管理策略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2.6电子邮件管理①不要轻易执行附件中的EXE和COM等可执行程序。对于朋友和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的程序附件都必须检查,确定无异后才可使用。②不要轻易打开附件中的文档文件。收到的电子邮件及相关附件的文档,首先要用“另存为…”命令保存到本地硬盘,待用查病毒软件检查无毒后才可打开使用。如果点击DOC、XLS等附件文档,自动启用Word或Excel时有“是否启用宏”的提示,那绝对不要轻易打开,否则极有可能传染上电子邮件病毒。③对于文件扩展名很怪的附件,或者是带有脚本文件如*.VBS、*.SHS等的附件,千万不要直接打开,一般可以删除这些电子邮件。④使用Outlook作为收发电子邮件软件时,应作一些必要的设置。选择“工具”-“选项”-“安全”中设置“附件的安全性”为“高”;在“其他”-“高级选项”-“加载项管理器”,不选中“服务器脚本运行”。最后按“确定”按钮保存设置。⑤如使用OutlookExpress作为收发电子邮件软件,也应作一些必要的设置。选择“工具”-“选项”-“阅读”中不选中“在预览窗格中自动显示新闻邮件”和“自动显示新闻邮件中的图片附件”。这样可以防止有些电子邮件病毒利用OutlookExpress的缺省设置自动运行,破坏系统。⑥对于自己往外传送的附件,也一定要仔细检查,确定无毒后,才可发送。

2.7跟踪研究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御手段是不断发展的,要在计算机病毒对抗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根据发展趋势,在关键技术环节上实施跟踪研究。实施跟踪研究应着重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计算机病毒的数学模型。二是计算机病毒的注入方式,重点研究“固化”病毒的激发。三是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方式,重点研究网络间无线传递数据的标准化,以及它的安全脆弱性和高频电磁脉冲病毒枪置人病毒的有效性。

3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病毒可怕,只要我们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安全策略做好各项工作,还是完全可以避免传染上计算机病毒的,保证计算机及网络安全。当然仅仅依靠目前的反病毒技术还是不够的,详细、周到的安全策略地制定,也是防范病毒扩散,减少破坏灾害的有效手段。安全策略的目的,不仅要能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是为了能保证用户顺利完成各项操作和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伯民,计算机国际联网研讨会[J].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06期.44.

[2]辛景波,高欢.校园网络构建的要点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1期,185+187.

[3]李智才,马文瑞.“蜜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4期.252-254.

[4]黄业斐.浅谈县局计算机网络维护[J].广西气象.2006年01期.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