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耳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徐恺

徐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164100)

【摘要】目的探讨耳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康复,院后3~6个月的随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耳廓恶心黑色素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主任医师掌握耳廓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关键词】耳廓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145-02

耳廓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1%,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7%~13%,男多于女。病变部位以耳轮和对耳轮的发病率最高,约占耳廓全部病例的66%,其他部位依次为耳垂、耳屏和耳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26例恶心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12~4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4.8岁。患者早期常感局部瘙痒、烧灼感,有时疼痛,晚期可溃破、糜烂、溃疡形成等。本病多发生于色素痣的基础上。检查时,恶性雀斑型表现为各种颜色的斑块,边缘不规则,肿块扁平或边缘隆起;浅表扩散型常边缘规则,可触及,可有溃疡形成和出血;结节型呈息肉样或圆顶状,原色或深或浅。所有类型均可表现为迅速增大的肿块。耳廓恶性黑色素瘤一般没有痛感,即使在有溃疡发生时也是如此。色素样或颜色鲜艳的卫星病灶可发生在原发灶1~2cm周围。

1.2结果:26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康复,院后3~6个月的随访,患者预后良好。

2治疗方法

疑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应早期广泛彻底切除并送病理检查。单纯活检、电灼或腐蚀治疗可以加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应列为禁忌。另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HMB-45是确诊的比较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而S-100则可作为辅助指标。

2.1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恶性雀斑型,不管肿瘤厚度是多少,1cm的安全边缘通常已经足够;对浅表扩展型和结节型,若肿瘤厚度小于1mm,建议切除留有1~2cm的安全边缘,如肿瘤厚度超过1mm,安全边缘应达2cm以上;肿瘤切除应深达耳廓全层,以保证切除干净和便于缝合。颈清扫与否取决于肿瘤的分型、病理类型和原发灶的大小。对N0期的所有恶性雀斑型和肿瘤厚度小于0.76mm的结节型和浅表扩散型,由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一般不主张行选择性颈清扫;对于肿瘤厚度在0.76~3.99mm的结节型和浅表扩散型,推荐行选择性颈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存率;肿瘤厚度超过4mm的结节型和浅表扩散型,由于经常已有远处转移,选择性颈清扫仅提供控制局部病变,对提高生存率无大的实际意义。对于那些有明确颈淋巴结转移者,既往的方法是施行根治性颈清扫,目前则多主张行功能性清扫术。具体做法是:对侵犯耳廓和耳前者,清扫I区和Ⅲ区;对侵犯耳后者,清扫包括V区在内的后外侧颈部。以往的清扫范围常以耳廓的淋巴引流为准,近来的闪烁淋巴造影术(也称淋巴图)发现高达34%的受累淋巴结超出预期的区域,因此可更精确地反映淋巴结受累的实际情况,指导临床颈清扫的范围。淋巴图是一种发现前哨淋巴结(它被认为是转移的开始部位)的技术,临床上也用于判定哪些病人需要做化疗。在被认为不会出现转移的病人中,有30%出现了转移。这就意味着隐性的病变被常规的病理学检查所漏诊了。

2.2放疗虽然以往认为恶性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但事实证明高剂量冲击疗法是有效的。目前,放疗仅用于那些颈部有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于颈清扫后6周左右,在3周时间内,接受每次5.5~6Gy,总共5~6次的放疗。

2.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兴起的新方法。其中临床上已应用的有干扰素(IFN)和白介素-2(IL-2),均证实对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疗效。近期更有动物实验报道白介素-10可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且副作用小,未来有望开发出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药物用于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各种疫苗也可能有用,因为疫苗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肿瘤细胞当作异体抗原进行攻击。目前已证实一种多价全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疫苗显示其临床效果。尚有多种疫苗在研究中,但还需大量的临床试验来检验其有效性。

3讨论

取决于就诊时肿瘤的大小深浅、有否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以及肿瘤的类型等因素。总的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Cole报道的5年生存率是77%,10年生存率是47%;而Fisher报道的5年生存率是62%,10年生存率是58%;胡云兰报道的5年生存率是50%。

参考文献

[1]MitchellA;Chang;WalterTAbettertemplateformicrotiareconstruction:thewaterproof,mirror-imagedigitalphotographofthecontralateralear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2007年第07期.

[2]张娟,张雪梅.47倒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02期.

[3]寇丽华,郭永清.《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引文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6):380.

[4]吴学愚主编.耳鼻咽喉科全书.喉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4-157,195-196,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