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切除吻合术技术的探讨

/ 2

小肠切除吻合术技术的探讨

王彦

小肠切除吻合术技术的探讨

王彦(黑龙江省方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方正150800)

【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0-0058-02

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是腹部外科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方法。小肠部分切除已形成定型的手术方式,系膜切除呈扇形,肠管断端吻合常用的有:端端吻合术、端侧吻合术和侧侧吻合术。

随着医疗器械研究的发展,吻合器技术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但由于小肠的手工吻合技术并不困难,所以吻合器用于小肠吻合的时候并不多。

1解剖生理概要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全长5~7m,空肠起始部以Treitz韧带为标志,占小肠全长的2/5,大部分位于左上腹,回肠占小肠远侧段的3/5,在右髂窝处与盲肠相连,大部分位于右下腹,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小肠系膜呈扇形,自左上向右下附着于腹后壁,根部长约15cm。肠系膜根部至肠管的距离长短不一,最长可达25cm,故小肠活动度很大。小肠系膜由两层腹膜构成,内含有血管、淋巴、神经和脂肪组织。远端小肠系膜含脂肪较多,故回肠系膜血管网不易看清。

小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此动脉发出小肠动脉12~18支,其分支互相吻合成弓。近1/4段小肠只有一级血管弓,中2/4段有二、三级血管弓,远1/4段有四级血管弓。

小肠的静脉与动脉伴行,最后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小肠系膜末端小动静脉分两支,由肠管两侧供应肠壁。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营养吸收器官,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切除过多,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2适应证

2.1小肠及其系膜上的各种肿瘤。

2.2小肠局部炎症如节段性肠炎、肠结核、伤寒等引起的肠穿孔、梗阻者。

2.3肠系膜血管栓塞、肠系膜血管损伤影响肠壁的血运。

2.4绞窄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肠套叠引起的肠坏死、穿孔。

2.5小肠广泛损伤或多处穿孔不宜修补者。

2.6各种胸、腹部、泌尿系手术需要用小肠移植者。

3禁忌证

全身情况极差或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不能耐受麻醉者。

4术前准备

根据原发疾病对病人的影响而定。急诊病人应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按需要给予输血、输液、抗休克,补充血浆蛋白。

全身应用抗生素。择期手术病人也应尽可能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插胃管行胃肠减压。

5麻醉与体位

硬膜外麻醉,或根据全身情况需要行气管插管全麻。若急诊病人有感染休克或严重创伤出血致休克,应同时行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病人平卧位。

6手术步骤

6.1选择腹部正中切口或右旁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腹壁,探查腹腔,观察腹腔渗液量、性质。

探查要有顺序进行,一般从空肠起始部到回盲部,操作轻柔,以免损伤肠管浆膜。发现病变部位,随时做缝线标记,

所有肠管探查完毕,根据病变,确定肠管切除范围。

6.2将需要切除的肠管提出腹腔外,以湿纱垫隔开周围肠管保护好。

在预定切除肠管范围作扇形切开肠系膜的两层腹膜,用止血钳分离肠系膜,分束钳夹,切断肠系膜及其血管,以中丝线结扎,血管近端双重结扎,对脂肪组织较厚的系膜,每次钳夹组织不宜过多,近端最好加贯穿缝合结扎,防止血管滑脱出血。逐钳分离肠系膜,至完全切断。

6.3在小肠预定切断处,向两保留端分离系膜1.0cm,以有齿直血管钳夹住拟切除肠管的两端,钳身向保留端的对系膜缘倾斜,与肠管纵轴呈60°,以保证断端血运良好。在病变肠管下垫一纱垫,保留肠管的近段夹一肠钳,然后沿有齿直血管钳切断并移去病变肠管,断端以新洁尔灭棉球擦拭,垫以纱布,准备吻合。

6.4端端吻合法

将肠管两断端靠拢,使两端肠腔的轴线对齐,在肠管系膜缘和对系膜缘各缝1针中丝线,结扎后留作牵引,以中丝线间断缝合肠管后壁全层,针距约0.3~0.5cm,边距0.2~0.3cm。然后间断内翻缝合肠管前壁全层,线结打在肠腔内,最后2~3针在缝好线后再分别打结。松开肠钳,以细丝线间断缝合浆肌层1周。

针距与全层缝合相同,进针部位最好与全层缝合部位错开,呈交错状。

从系膜缘开始缝合,避免缝针刺及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影响吻合口的血运。检查吻合口大小,以能通过拇指末节为宜。用细针线缝合肠系膜两侧切缘,封闭裂孔,注意勿刺破系膜血管。

对端吻合法也可根据肠腔大小情况及个人的习惯行连续缝合。

先于肠管系膜侧及对系膜侧各缝一针牵引线后,后壁做连续锁边缝合,到前壁用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完成全层缝合后加浆肌层间断缝合。

6.5侧侧吻合法

切除肠管后,将两保留端肠管全层间断缝合关闭,再加浆肌层缝合包埋两断端。将两断端靠拢,保持顺蠕动方向,以细丝线间断缝合对系膜侧肠壁的浆肌层约6~8cm长度,距此缝合线0.5cm处,顺肠管纵轴方向切开两侧肠壁全层4~6cm,清除肠腔分泌物,以中丝线间断全层缝合吻合的后壁,至前壁以中丝线间断内翻缝合全层,再以细丝线间断缝合前壁,完成侧侧吻合。

两肠管断端以细针缝合固定在邻近肠壁上,缝合系膜裂孔。侧侧吻合口应尽量靠近断端。若为短路手术,则不需切断小肠,但近侧段的吻合口应尽量靠近梗阻处,以减少盲襻综合征的发生。

侧侧吻合法也可根据习惯行后壁全层连续锁边缝合,前壁全层连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

6.6应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的侧侧吻合法

切除病变肠管后,以全层和浆肌层间断缝合关闭近侧断端,距此断端约6~8cm处的对系膜侧全层切开1.5cm小口,将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的上页抵钉座金属叉经此口插入肠腔,朝向盲端。

再将远断端肠管套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下页钉仓金属叉上,使远近两段肠管的对系膜侧对齐,肠管壁扩平,扣紧锁定板,检查两肠管的对系膜侧完全展开,对合良好后,以拇指推动击发钮,至吻合器的活动槽顶端,完成侧侧吻合和肠壁切开,退回击发钮至原始位置,松开锁定板,即可从肠腔内移去直线切割吻合器。

双层缝合关闭远侧肠管断端和近端肠管对系膜侧的小口。完成侧侧吻合。

6.7端侧吻合法

切除病变肠管后,一般以近段肠管断端对远段肠管侧壁。依据近端肠管粗细,将远段肠管的对系膜侧肠壁顺肠管纵轴,全层切开相应长度,以中丝线全层间断缝合远段肠管侧壁切口和近侧肠管断端后壁,再以中丝线间断全层内翻缝合前壁,以细丝线间断缝合吻合口的浆肌层1周,完成端侧吻合,以拇指和示指捏住吻合口,以通过拇指为宜。将系膜间的裂隙间断缝合关闭。

7术后处理

7.1禁食,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

7.2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营养不良及贫血。

7.3全身应用抗生素。

7.4注意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量和情况,及时拔除引流管。

7.5协助病人翻身活动,做深呼吸、咳嗽排痰,防止肠粘连和肺部并发症。

8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8.1吻合口出血

预防吻合口出血应注意肠管切端的止血,活动性出血应妥善结扎,吻合时针距不能过疏,缝合打结松紧适度,以免组

织坏死,继发出血。吻合口的少量出血,大多经保守治疗可自行止血。较大量的活动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剖腹手术止血。

8.2吻合口渗漏

吻合口渗漏多是因缝合技术失误,吻合口血运不佳,张力过大等原因致吻合口愈合不良引起。所以术中应注意肠管断端的血供。吻合前充分游离较固定的肠襻,吻合口保持无张力状态。缝合时针距疏密适度,并去除吻合口远端梗阻因素。

若出现吻合口渗漏,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后期形成肠外瘘,局部应置入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疗法,控制感染。多数肠瘘可经保守治疗愈合。若形成肠外瘘长期不愈,则应进行手术修补或切除。

8.3吻合口狭窄

小肠端端吻合口以间断全层缝合为佳,浆肌层缝合时不要内翻过多。端侧、侧侧吻合时,肠壁切口要够大。吻合完毕应检查吻合口通畅情况,以顺利通过拇指末节为好。若为炎症水肿所致的狭窄经保守治疗可缓解;若为瘢痕挛缩狭窄,则需手术处理。

8.4内疝形成

预防内疝形成的方法是仔细缝闭肠系膜切缘间的裂隙。若术后出现肠梗阻怀疑为内疝者,应剖腹手术还纳内疝肠襻,并缝闭系膜裂隙。

8.5粘连性肠梗阻

预防肠粘连应注意术中操作手法轻柔,尽量避免挫伤肠管浆膜,形成粗糙面,减少肠粘连的机会。肠吻合完毕,应将小肠按顺序放回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