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费增喜

(浙江省浦江县中山中学,浙江浦江322204)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计算思维、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本文旨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数字化时代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进行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改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改变课程实施中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行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实施的研究。形成开放的,快乐学习的好习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新型课堂。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丰富学习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将知识学习与科学方法联系起来,发挥科学探究与培养学科素养紧密联系,有效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教学方式研究”的框架体系,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方法。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当学生对学习产出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启动自己活跃的思维,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积累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声音素材处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Goldwave声音处理软件对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的背景音乐进行裁剪和处理。在这一趣味性课堂实践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熟练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设情景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设良好的情景体验模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交流、讨论的互动学习环境中,才能创造出精彩、活跃、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问题发现、实践探究、思维整合,归纳总结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多媒体作品制作中,通过从作品的需求分析、作品的规划与设计、脚本编写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课前展示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并点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信心。围绕提出的3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与交流,明确了在创作中将要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创作欲望,能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兴致勃勃地设计自己的作品,在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特色,同时与同学相互协作、互相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正是在这种自主的、开放的、既竞争又合作学习的状态中,各种奇思妙想。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知识能力实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发展模式跨越。

三.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达到的标准或效果,是学习者经过学习需获得什么效果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起点和落脚点。它决定该课堂要“教什么”和教的“效果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判断教学效果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课堂教学应摒弃教学的功利思想,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认真分析学情,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和评价功能,优化课程资源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教育目标的可行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经过努力学习,达到掌握知识能力要求。全面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与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制定的教学目标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针对优等生给予适当地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和化学技能的具体性,生活中的经历、学习兴趣和习惯,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功能。

四.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以上机操作为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特征,上机操作教学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图片处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学校小商品一条街购物的班级“小商品主题海报”,根据学生的审美观进行海报画面设计,实现灵感的充分发挥。在这一趣味性课堂实践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探究合作学习,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师生间的互动性,师生情感的融合,真正让学生在思考具体问题时充分体验和养成的学习策略。

五.结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应重视学生学习中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性,更要关注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课堂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研室.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创新能力[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林璇,冯健文等.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8).

作者简介:费增喜(1975年—),男,金华市浦江县人,汉族,浙江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浦江县中山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