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及其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及其启示

孙宝连

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来源于《孙子兵法》的势胜思想,本文分析了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及其在海尔经营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张瑞敏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究张瑞敏的经营哲学,对我们的企业家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张瑞敏带领海尔创造了海尔神话,海尔品牌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品牌之一。张瑞敏也因此被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25位企业领袖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CEO”、“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中国管理教父”。张瑞敏的成功备受世人关注,每年有数万人前来海尔学习、取经,试图移植海尔模式。然而人们发现,海尔在不断地变,不断地创新,海尔模式无法移植。而唯一不变的是根植了张瑞敏经营哲学的海尔价值观。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说:“不用哲学看不清张瑞敏,不用哲学说不明海尔。”

笔者经过多年对张瑞敏经营哲学的研究发现,有五个人物对张瑞敏的经营哲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一个是美国的韦尔奇,他们的经营哲学帮助张瑞敏建立了最现代的经营思想,另外还有三个人物,那就是老子、孔子和孙子。张瑞敏的经营哲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张瑞敏最爱读三本书,即《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张瑞敏从《老子》中悟出了企业发展之“道”,从《论语》中悟出了企业生存之“本”,从《孙子兵法》中悟出了企业竞争之“略”。集合松下幸之助、韦尔奇、老子、孔子和孙子五个人的智慧,博古通今,形成了张瑞敏“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的基本经营哲学,这是张瑞敏带领海尔无往而不胜的制胜之源。张瑞敏走进哈佛,走进洛桑,走进沃顿,成为了世人学习的榜样。张瑞敏的经营哲学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张瑞敏的经营哲学是我们的企业家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海尔经验。

一、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分析

张瑞敏是一位出色的战略经营家,其战略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其中,孙子的“势胜”战略思想对张瑞敏影响至深。孙子在《势篇》中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孙子势胜的基本战略思想,意指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把握、运用和创造出战胜敌人的有利态势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利用有利态势,驾驭战场局势,夺取战略全胜主动权。孙子势胜战略思想,体现在孙子的重势、识势、任势、造势和谋势上。

深悟《孙子兵法》势胜战略思想的张瑞敏,确立了“谋势而后谋利”的基本经营哲学。他把“谋势”定位于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谋利”次之,既隐含先谋势后谋利之思想,又隐含有势自会有利之思想。在他看来,企业家的精力应放在“谋势”上,而不应放在“谋利”上;谋利为企业之短,谋势为企业之长远。张瑞敏说:“我的工作就两件事情,一是谋事,二是用人。”意指张瑞敏主要把握企业的战略方向,其他的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去完成。而经营战略的核心就是谋取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利之势。张瑞敏“谋势而后谋利”的经营哲学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的重势战略思想。

张瑞敏谋势:首先谋求观念之势。“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把道家的这一核心思想作为座右铭的张瑞敏,深知无形胜有形之道。张瑞敏说:“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的变革。”他把观念之势看做海尔最大的胜势。海尔十几年的不断变革、创新的观念,凝聚成独特的海尔文化,蕴涵于海尔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实体之中,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之势。张瑞敏鲜明地指出:“企业现存的最大的弊病是:从各级领导一直到下面,看重有形的太多、无形的太少,哪一位上级领导来检查都是看利润多少,生产有多少,没有谁注重企业的文化,而且许多单位也没有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形就是灵魂,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道,而恰恰是非常重要但看不见的东西。”张瑞敏是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海尔的无形文化观振动了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学府。

张瑞敏谋势:谋求同心之势。张瑞敏同样喜欢引用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张瑞敏讲究对待员工要“三心换一心”:解决疾苦要热心,批评错误要诚心,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用这三心换来职工对海尔的铁心。张瑞敏说:“世界上最无价的东西是人心”、“企业是人”。张瑞敏自比喻是一个布道的牧师,把自己的思想传教于员工思想之中,让每一位海尔人都拥有和张瑞敏一样的哲学思想,形成无比的同心之势。张瑞敏在《海尔是海》一文中写道:“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同心干,不分你我;比贡献,不唯文凭。把许许多多不可思议和不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和可能,那么海尔巨浪就能冲过一切障碍,滚滚向前”。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张瑞敏谋势:谋求品牌之势。张瑞敏说,“品牌是帆”。有了品牌之优势,海尔巨轮可乘风破浪,“如转木石”。品牌为无形,海尔为有形之企业,无形胜有形。张瑞敏仿效GE,实行“六个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把100万台与1台做成一个样”;不以牺牲产品性能为代价仿效其他企业参与“价格战”,反而不断增加产品价值含量打“价值战”;说到做到的“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营销理念;“不为创汇而为创牌”的全球化之路;从“无搬动服务”到“五个一服务”,再到“星级服务一条龙”,直到今天的“全程管家365”,不断升级的海尔星级服务体系。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极高的品牌形象。张瑞敏为海尔谋得了“形圆”、“位高”、“势如狂弩”的品牌优势。

张瑞敏造势:造就速度之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张瑞敏多次在演讲中提到孙子的这一至理名言。张瑞敏说:“海尔产品在美国、欧洲市场上升很快,虽然我们有很多地方不如美国大公司,但我们是依靠速度去竞争,去取胜。”张瑞敏抓住速度优势不放,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外国公司半年开发一个新产品,海尔两个月就可以完成;外国公司两个月完成的产品,海尔七天就可以拿出来。张瑞敏创立的“市场链”理论,应用到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物流速度、现金流速度。海尔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要使每个员工成为SBU(战略事业单位),人人都成为速度的缔造者,做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张瑞敏带领海尔“要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

张瑞敏造势:创新求变。张瑞敏深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理,张瑞敏曾对记者说:“如果你想把这个经验(海尔发展模式)再去复制一次的话,那肯定一点用处都没有,就连我们自己都会把成功的经验抛弃,然后寻找更好的办法”,“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外面天天变,你必须跟得上这些变化,直至走到变化前面去,做到以变制变。”张瑞敏“以变制变”的求变思想是海尔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动力。从过去简单的电冰箱、洗衣机,到现今的上万种产品;从实施名牌战略,到多元化战略,直到今天的全球化战略;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再到今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再造;从“无搬动服务”到“五个一服务”,再到“星级服务一条龙”,直到今天的“全程管家365”。海尔十几年来的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求变创新发展之路。张瑞敏追求以创新带动速度,“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创新无止境”。

张瑞敏任势:整合借力。张瑞敏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利用多少科技资源,而不是拥有多少科技资源,企业要具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为自己所用的能力,整合力即竞争力。”这是张瑞敏典型的整合借力的思想。我们发现,张瑞敏通过不断的整合,主要借用六个方面的力:通过不断的产品价值与顾客需求的整合,借用顾客购买力;通过不断的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整合,借用政府支持之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与SBU机制,激发和借用员工创新之力;通过海尔品牌本土化经营,借用市场认同之力;通过与全国25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联合开发网络,借用了虚拟经营之力;通过与东芝、飞利浦、摩托罗拉、微软等著名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借用战略联盟之力。用张瑞敏的话说:“把管理概括起来讲,也可用‘借力’两个字,即尽所有的力量为你所用,达到目标。”

张瑞敏识势:“第三只眼看机遇”。张瑞敏提出“三只眼”理论:“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之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张瑞敏用他的“第三只眼睛”,抓住了几次大的发展机遇。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一发表,张瑞敏就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马上从名牌战略调整为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投资兼并收购“吃休克鱼”,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90年代末期,我国加入WTO的脚步声越来越响,张瑞敏意识到,海尔将来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国际化大公司,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的战略调整,积极推进海尔国际化战略,实施“三个三分之一”,“与狼为舞”;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张瑞敏意识到信息技术将对企业的经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果断地进行第三次战略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实行速度发展战略,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的快速物流和现金流,并创立了他的“市场链”理论。张瑞敏说:“海尔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一次也不放过。”

张瑞敏“谋势而后谋利”的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理论不谋而合。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可长可短,长期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独特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延展而来,正是核心竞争力带来了企业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核心竞争力正是张瑞敏要谋的“势”。由此可见,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博古通今,寓意深刻。

二、张瑞敏谋势经营哲学的启示

张瑞敏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中悟出了“谋势而后谋利”的经营之道,并把它运用到企业经营之中。那么,从张瑞敏的“谋势而后谋利”的经营哲学中我们又该悟到些什么呢?下面三点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1.企业家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则是昙花一现,有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则是由辉煌走向衰亡,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答案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苦苦寻找的。经过经济学家的潜心研究,人们终于发现,培育和发展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一切战略实现的方式应该围绕核心竞争力开展。企业家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寻求建立持久竞争优势。从伯格·沃菲尔特(B.Wernerfelt)的《企业资源基础论》,到普拉哈德(C.K.Prahalad)与哈默(G.Hamel)为代表的能力理论,再到熊彼特(J.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都告诉我们: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企业长期竞争中不断积累、整合,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加强。于是就有两项基本任务摆在企业家面前,一是在积累整合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两项任务应该是企业家的战略目标。张瑞敏“谋势而后谋利”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海尔创新经营实践,同样验证了理论界的答案。张瑞敏紧紧抓住创新与整合这两大核心能力不放,造就了海尔强大的竞争优势。

2.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多灵?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异质性和延展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具有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实现优于其他企业的价值,可以靠“独有”取得竞争优势,并且能够延展到企业的多个方面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张瑞敏因为把握住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做到不争而胜,“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六十六章)。不争而胜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了这种不争而胜的核心能力,海尔可以做到:在业务拓展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在市场竞争上“不打价格战,而打价值战”,在开拓市场上“另做一块蛋糕独享”,几乎是随心所欲。然而现实实践中,我们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忙忙碌碌,却找不到工作的准心,把握不住方向。因此,“谋势而后谋利”的战略思想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3.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谋势而后谋利”的经营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现代企业需要谋势能力很强的企业家,他必须能够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动机。张瑞敏的成功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竞争力目标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二是整合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四是营造企业文化的能力。学习能力表现为研究过去管理经验的自学习能力,研究竞争对手成功经验的互学习能力,从书本中汲取思想营养的理论学习能力,既要向现代人学习,又要向古人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不断的创新思想。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造势的主要手段,是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器。营造企业文化能力可以引导企业员工都成为造势的力量源。然而,中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处理企业管理的日常事物,无暇或者无心把精力用在战略管理的学习和研究上,不注重研究积累过去的管理经验,不注重学习研究竞争对手和优势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战略管理理论,更不注重向古人学习。因此,这样的企业管理者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CEO,更称不上是企业领袖,不可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推进器。中国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得经营哲学的企业家。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