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68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68例临床分析

陈晓平

陈晓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结果68例治愈59例(86.76%),好转9例(13.24%),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安全有效。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

【中图分类号】R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171-01

鼻中隔构成鼻气道的内侧壁,其形态和完整性对鼻生理和病理均可产生严重的影响。鼻中隔偏曲又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例如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患者如有明显的鼻塞、头痛或鼻出血症状,同时伴有鼻部其它疾病者应予手术纠正。我科于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尝试在鼻内镜下行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并随访1年以上,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鼻中隔偏曲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20~62岁,平均41岁;病程3~17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副鼻窦多排CT扫描,其中,“C”型偏曲19例,“S”型偏曲28例,嵴突或棘突21例;按症状分类:以鼻塞为主要症状者53例,以反复鼻出血为主要症状者15例。68例患者中,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者12例,术前常规抗炎、激素治疗,术中一并行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鼻窦手术。

1.2手术方法:鼻内镜及监视摄像系统为德国Storz公司生产。手术全部采用全身麻醉。自鼻中隔软骨偏曲凸侧皮肤黏膜交界处作Killian切口,切开黏软骨膜。在鼻内窥镜下充分剥离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并向后剥离至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向下剥离至偏曲的犁骨与上颌骨鼻嵴。用鼻中隔剥离子轻轻压迫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剥离子在对侧黏骨膜下剥离对侧筛骨垂直板的黏骨膜。用咬骨钳及直血管钳将偏曲的筛骨垂直板骨折后去除。如合并鼻中隔软骨偏曲,特别是“C”型偏曲,则用鼻中隔软骨刀在鼻中隔软骨偏曲最明显处表面做两条平行于Killian切口的楔形条状切口,两条切口间隔为3~5mm,然后用剥离子将两条切口中的软骨出去,以减轻鼻中隔软骨的张力,并将弯曲的鼻中隔软骨加压矫正。将双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复位,切口黏膜对合间断缝合。对合并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则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息肉+鼻窦手术。其中对于鼻中隔的局部嵴突,影响鼻腔通气引流或手术视野的,可不予行Killian切口,直接用黏膜刀在嵴突处切开鼻中隔黏膜,剥离子剥离嵴突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然后用咬骨钳或骨凿将嵴突去除,并复位黏软骨膜。术后双侧鼻腔膨胀海绵填塞压迫止血。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者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改善;无效:患者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无改善。

2.结果

68例中患者均一次性矫正成功,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其中59例患者鼻塞、鼻出血、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治愈率:86.76%,9例患者鼻塞、鼻出血、头痛症状好转,好转率13.24%。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症状消失,鼻中隔居中,无穿孔。

3.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传统鼻中隔黏膜

下切除术切除范围大,除切除偏曲骨质外尚需切除大部分居中的鼻中隔软骨,造成鼻中隔穿孔机会增多。近十年来鼻内镜在鼻科手术领域中被广泛运用,良好的视野方便了我们尝试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本文报道之术式通过离断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以减轻鼻中隔软骨的张力,并在鼻中隔方形软骨表面做楔形条状切除,以解除鼻中隔软骨张力,将鼻中隔软骨推向中线,加压使鼻中隔软骨变平直。本术式在矫正偏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鼻中隔软骨及骨性结构,减少了创伤,避免鼻中隔穿孔、鼻中隔飘动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4):3002301.

[2]孙永东,杨羿荣,鄢斌成,等.改良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及三种术式比较.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139-142.

[3]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0.

[4]王荣光.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5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