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全程应用中医药

/ 2

肝癌治疗全程应用中医药

崔岩

崔岩(济南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济南250012)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435-02

1在肝癌治疗中应用中医药的基本思路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在治疗肝癌的医疗实践中,一方面要考虑肝癌疾病的特殊规律,同时又要抓住发病个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以此来立法更具针对性,用药更具合理性,能提高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即结合肿瘤病人接受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治疗方法,依据应用这些治法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种种生理、病理改变,适时给予相应的措施,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由于手术、化疗、放疗等疗法对机体造成的种种生理、病理改变不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须分别对待.辨其证而治之。

2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2.1手术前后的辨证论治

无论是根治性子术,抑或姑息性切除,往往都会由于手术的创伤、脏腑的缺损、阴阳失调、失血耗液、麻醉刺激、伤口疼痛等等,给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出现种种证候表现,因此需要中医中药的调理和治疗。肝癌病人在接受手术之前,调理和治疗的原则是补益气血,健脾理气,匡扶正气为主。其目的:一是通过应用补益中药以纠正患者的虚弱情况,扩大手术的适应症,增加手术的切除率,尽可能保持患者在术后较好的体质状况;二足通过健脾理气,防止因手术导致的胃肠功能失调,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常用方如四物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保元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药用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地黄、赤白芍、陈皮、木香、砂仁等组成基本方(拟名术前方)。在补益的基础上,可适当配伍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如山慈站、白花蛇舌草、莪术、守宫、全蝎等,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手术切除的效果,但抗肿瘤中药不可过量,以免损伤正气,治疗当以扶助正气为主,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促进机体的康复,为尽早及时放、化疗创造条件,并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实践表明.对于早期肿瘤行根治术后,应长期予以中医药调理,根据中医理沦,辨证论治,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配伍抗癌解毒中药,确实有助于正气恢复,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目的。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如术后腹部胀气,大便不通.排气减少,当治以健脾行气,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甘草等;若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溏,则用健脾益气法,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药如黄芪、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甘草等;术后卫表不固,虚汗淋漓,或动则汗出,头昏乏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浮小麦、炒山药、炙甘草等;术后气血不足,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纳谷不香.常用八珍汤加减,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川芎、阿胶、甘草等;如术后阴液亏损,低热或手足心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常用增液汤加减,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知母、个栝楼、火麻仁等;若术后瘀血留滞,腹痛,舌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又当采用活血化淤之法,祛瘀生新,促进伤口的修复,常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药如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桃仁、黄芪、党参、穿山甲、莪术、大黄、香附、枳壳等。

2.2化疗过程中的中医药治疗

尽管肝癌的全身化疗效果不尽人意,但栓塞化疗已被视为非手术疗法中的常选方案。不可否认,化疗药物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也会给机体带来损伤,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等。中医中药能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功能,防止或减轻化疗对机体的伤害,并能增强机体防御系统抑制癌细胞的机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在抗肿瘤的同时,可导致机体气血损伤、脾胃失调、肝肾亏损。因此,在肝癌病人确定接受化疗这种治疗方法之时,便可采用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的治疗大法,未病先防。代表方可以六君子汤为主加减,药用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鸡内金、焦六曲、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等组成基本方(拟名抗化疗方)。在化疔前l周左右开始服用,每日l剂,一直维持到化疗疗程结束后1周左右为止。这样便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使绝大多数接受化疗的患者能顺利完成疗程,同时还能增加化疗的敏感性,起到化疗增效作用。化疗出现副反应一股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则往往影响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各种化疗药物均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抓住这一规律,有计划地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选择合适的中药,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应用时,报据化疗副反应出现的规律,在化疗开始前,用“抗化疗方”加降逆止呕之品:竹茹、枇杷叶、白蔻、苏梗等,侧重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以防治或减轻消化道反应。如果化疗过程中出现呕吐较剧者.可改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水煎少量多次饮服。化疗开始后2—3周是骨髓抑制出现的峰期,因此在化疗开始后即当增加滋肾填精、生血补髓之品,可在“抗化疗方”的基础上选加鸡血藤、何首乌、黄精、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补骨脂、肉苁蓉等,以激发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至于在化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剥脱性皮炎、脱发等,又当结合具体情况,在“抗化疗方”基础上,结合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处方遣药。

常规化疗结束后,亦应长期坚持中医药调理,扶正怯邪,以扶正为主,即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配伍抗癌解毒中药,有助于正气恢复,提高免疫功能,提高抗癌防变的能力,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2.3放疗过程中的中医药治疗

放疗中的电离幅射,中医认为是一种热性外邪,会耗伤机体的阴津,进而又会影响放疗的疗效。运用中医中药配合放疗。可起到增敏、增效作用,又能减轻近期副反应,减少远期后遗症,并能巩固放疗后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长期生存率。由于放射线属火热之毒,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日久又可耗伤元气。故肝癌病人放疗后,常常会出现口干咽干舌燥、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乏力、血象下降等副反应。中医认为,这些证候的出现是由于肝癌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疗后,机体内热毒过盛,阴液耗损,导致肝肾阴虚、气血损伤及脾胃失调所致。临床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的方法,药用生黄芪、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陈皮、清半夏、白术、茯苓、竹茹、鸡内金、女贞子、枸杞子等组成基本方(拟名抗放疗方)。具体使用可在放疗前1周左右开始服用,每日1剂,一直维持到放疗疗程结束后1周左右为止。

由于放疗的部位不同,所伤器官组织不同,出现的副反应也有所差异,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变化。肝内肿瘤(包括原发灶和转移灶)常需进行肝区或肝内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肝功能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倦怠乏力、汗多头晕、胁肋胀痛、腹胀纳呆等,治疗当侧重补肝养血,健脾理气,可在“抗放疗方”的基础上,加太子参、炒麦芽、鸡血藤、丹参等;肝癌发生肺转移,常配合胸部放疗,射线热毒,灼伤肺阴,肺失宣降,常会出现咳嗽痰少之症,治当养阴清肺化痰,可用“抗放疗方”加百合、天花粉、桔梗、芦根、杏仁等;肝癌发生骨转移,配合放射治疗常会引起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数下降,严重者红细胞,血色素也相应减少,治疗当滋补肝肾,生血补髓,可加白芍、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黄精、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补骨脂、肉苁蓉等;肝癌常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又当进行腹腔及盆腔放疗,患者易表现下焦湿热之证,可加清利湿热之品如秦皮、木通、生苡仁、土获苓等。至于放疗山现一些局部(如皮肤)反应、放射性炎症(如放射性肝损害、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脊髓炎等)及其它一些放疗副反应,在“抗放疗方”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依法加减,均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2.4疼痛的治疗

有些患者,可于全病程伴有肝区疼痛剧烈,中医辨证为淤毒阻滞、络脉痹阻之证,可选用乳香、没药、红花、儿茶、血竭、元胡、白英、生大黄、冰片、丹参、蟾酥等份研细末,米醋调敷(拟名化瘀止痛方),以活血解毒、通络止痛,同时有助于抑制、杀死癌细胞。

以上是我们在肝癌治疗中运用中医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手术、化疗、放疗过程中以及肝癌本身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中医病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深入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肝脏肿瘤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大有前途。这有待广大医疗、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来发掘这一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