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临床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临床疗效对比

张关东

张关东

(山东省济宁肿瘤医院272100)

【摘要】目的了解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3DCRT)与调强放疗(IMR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研究与观察组各55例。研究组采取3DCRT治疗,观察组应用IMRT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6%,观察组为100%,P>0.05;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45%、45.45%、35.56%,观察组分别为72.73%、61.83%、54.55%,P<0.05。结论3DCRT与IMRT都是治疗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式,但IMRT远期生存率较高。

【关键词】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29-02

食管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万患者死于食管癌[1]。我国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约有15万人,且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食管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咽下困难,首先是干性食物难以下咽,继而演变为半流质食物,最后唾液与水也无法咽下。目前,食管癌主要通过手术、放疗、化疗进行治疗,然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放疗治疗食管癌也由常规放疗向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IMRT)转变,这些新照射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肿瘤局部控制的效果。为此,本文对3DCRT与IMRT治疗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伴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并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2]。男70例,女4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4.5±6.3岁;病变:胸上段39例,颈段8例,胸下段10例,胸中段53例。CT显示,食管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3.8cm(1.6~10.1cm);食管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平均病变长度为6.1cm(1.6~15.8cm)。放疗治疗前,20例可以普食,85例半流食,5例仅可以进流食。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状态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采取3DCRT治疗)55例与观察组(应用IMRT治疗)55例。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射线照射,总剂量均为DT56-70Gy,分28-35次完成,总共治疗时间控制在5.6-7.0周内。靶体积计划处方剂量D95%≥100%。观察组患者中,有37例应用同期整合加量,大体肿瘤体积在220cGy/次,计划靶体积在200cGy/次,临床靶体积在210cGy/次,合计30次。具体靶区勾画内容详见资料[3]。

1.3观察方法

根据万钧食管癌(1989年)放疗后疗效评估标准,观察对比两组放疗后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1.4数据统计学

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近期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经随访显示,研究组放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两组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45%、45.45%、35.56%,观察组为72.73%、61.83%、54.5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1、2、3年生存率对比(n/%)

2.2不良反应

110例患者发生0级急性放射型食管炎50例、1级28例、2级32例,发生0~5级急性放射型肺炎分别为70例、25例、10例、3例、2例。

2.3死亡原因分析

110例患者中共死亡64例,其中因未控或局部复发死亡者40例,远处转移13例(肝转移1例、多发转移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3例),远处转多伴局部复发5例,其他原因6例(呼吸衰竭2例、全身衰竭1例、冠心病1例、脑溢血1例、放射性肺炎1例)。

3讨论

食管癌属于临床常见病,其患病人群分布与性别、年龄、地域、种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资料显示,食管癌可能是由多因素所引发的疾病[4],如化学因素、缺乏微量元素、生物性因素、缺乏维生素、口腔不洁、烟酒过度、热饮、热食、遗传易感因素等。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四大类,其中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为综合治疗。有资料表明,术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淋巴结转移者,且相较于无淋巴结转移者,食管癌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放疗治疗效果明显偏低[5]。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IMRT治疗)1、2、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研究组(3DCRT治疗),可见,IMRT具有提高生存率的优点。从细节来看,IMER治疗T4期、CT瘤体≤4cm、食管造影>5cm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优于3DCRT,说明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病期较晚者采取IMRT治疗的生存获益效果更佳;IMRT治疗胸上段及颈部癌的预后明显优于3DCRT,胸下段与中段癌两种治疗方法无差异,笔者认为这与IMRT在胸上段及颈部癌具有显著的剂量学优势密不可分;此外,低于65岁的女性患者经过IMRT治疗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T4期患者放疗治疗后的生存率低于T1~3期间患者,说明食管癌伴淋巴结转移者原发肿瘤病变的早晚期仍对3DCRT及IMRT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的影响,这与许多报道相一致[6];然而,放疗模式并非独立预后因素,这与IMRT在颈胸上段、局部病变晚、女性年龄低于65岁有生存优势密切相关。本组放疗治疗的剂量与食管癌3DCRT与IMRT预后生存率无相关性,可以说明剂量的大小不是影响放疗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针对食管癌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原发肿瘤病情仍是其治疗与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3DCRT与IMRT放疗治疗,后者的近期疗效较佳,对于颈胸上段、局部病变较晚、低于65岁女性可能更具优势,但其远期预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智华,胡海芹,罗辉,等.食管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剂量学对比研究[J].山东医药,2012,1(05):21.

[2]叶奕菁,张晶晶,陆小军,等.常规二维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3(01):212.

[3]杨岩丽,李宝生,尹勇,等.三维适形、逆向调强和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剂量学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1(11):87-88.

[4]张九成,黎艳萍.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3,7(04):32.

[5]王玉祥,王军,王祎,等.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疗效初步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6(14):101-102.

[6]李定杰,刘海龙,毛荣虎,等.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1,3(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