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王玉然

王玉然

(延津县胙城乡卫生院河南延津453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行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病症缓解情况,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66.7%,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恢复患者意识,推进康复进程,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纳洛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245-01

脑血管出现缺血症状后脑脊液中阿片样物质β-内酯肽、β-内啡肽大量增加,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会引起偏瘫。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药物自身无内在活性,能够阻滞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还可以缓解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毒症状及β-内啡肽产生的病理及生理症状[1],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显著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WHO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0.5±2.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40-76岁,平均年龄为(61.0±3.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行胞二磷胆碱治疗,取0.75g胞二磷胆碱溶于250ml葡萄糖溶液中静滴给药,每日一次用药。研究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取3.5g胞二磷胆碱溶入250ml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滴给药。整个药物治疗过程持续两周,两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均给予饮食护理等综合干预。

1.3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行疗效评价[3]:治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下降90%-100%,0级病残;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下降45-90%,1-3级伤残;有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相比于治疗前下降18-45%;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下降相比于治疗前无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小于18%),患者病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包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x±s)形式,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形式,行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66.7%,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反应,两组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当前,纳洛酮药物已经成为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药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4],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下丘脑受刺激会产生因子促进垂体前叶释放内啡肽及ACTH,使脑中阿片样物质β-内酯肽、β-内啡肽大量增加。减少脑部血流量,加重脑部缺血病症,损伤脑细胞,进而抑制中枢呼吸、循环功能,造成神经功能损伤。纳洛酮药物可以切实缓解脑血管痉挛病症,改善脑组织机能状况,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及脑出血并发症;纳洛酮药物还可以缓解呼吸抑制与血管交感神经功能抑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纠正低氧血症,建立自主呼吸。本文研究发现,采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总有效率达93.3%,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可见纳洛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科学的药效作用机制,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月梅.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8(06):123-123,137.

[2]曹莹.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36(09):4400-4400.

[3]许善学.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昏迷57例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10):167-167.

[4]程改存,陆鹏,吴丽珍,张珺,孙思庆.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2012,30(03):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