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发工作几个问题的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关于研发工作几个问题的认识

周维强

周维强(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在论证了研发资源不足的必然性给出了对策;充分论述了最高管理者在研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主要工作;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的不同理解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论述了它们在项目分析上的运用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研发资源最高管理者不确定性风险

0引言

在国家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的核心——研发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总结研发工作的规律对推动研发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研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资源问题、最高管理者与研发组织、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作了论述,期望能对研发工作有所裨益。

1研发资源不足的必然性与对策

通常在编制研发计划时会作相应的研发资源安排,而实施中却又经常遇到资源短缺的困难,主要有:①研发与其他部门共享资源的矛盾,②市场的变化引起的资源不平衡矛盾,③当前产品出现问题而需要优先占用资源的矛盾,④研发不确定性产生的资源短缺矛盾。

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研发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差异认识不足。从表1-1中可以看出,企业制造、营销、供应、品管工作有相近的特征,而研发工作的特征基本与之相反,研发工作的特征使企业很难准确地、充分地为其配置资源,这就决定了研发工作资源不充分是一种常态。因此,审慎选择项目、合理灵活使用资源显得极为重要。

1.1审慎选择项目用毛利率选择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的系列化产品或衍生产品研发项目。这种条件下的毛利率测算既方便也接近实际,具有可比性易于选择,可以选择较高的毛利率的项目实现利润增长或市场覆盖。

技术生命周期为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提供项目研发的价值判断。与产品生命周期类似,产品应用的技术可以分为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如数字电视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尚处在培育期,80年代进入成长期,当前处在成熟期。通常是选择技术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项目研发以保证产品在一段时间内的竞争力。

技术竞争的影响[1]也为我们对何种性质的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了一种判断。根据技术竞争的影响,将技术分为关键技术(有潜力改变全部竞争基础的技术),主要技术(竞争成功的最关键技术)、基本技术(必要和基本的技术,但很少能提供竞争优势)。它们随着时间的伸延,逐渐被普及,也逐渐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于是新的技术进入,开始新的循环,如电热照明、荧光照明、半导体照明,荧光照明技术的研发改变电热照明竞争的基础技术,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将是改变荧光照明竞争的基础技术。因此,采用何种性质的技术对企业的未来有重大影响。

技术生命周期强调的是一项技术所处的生命阶段,技术竞争的影响强调的是不同的技术对竞争的影响。无论使用技术生命周期还是使用技术竞争的影响分析选择项目,都需要考虑企业当前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同时要尊重资深研究人员及其想法。

1.2合理灵活使用资源

1.2.1充分利用无形资源—信息。信息源于用户、供应商、高校、研究所、专业组织、商会及联盟等。“一则信息就像一条解迷的线索,竞争对手的商业部门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轻易地追踪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对信息的专业管理是研发活动的一个实际运作部分,它缩短了创新进入市场的时间,日本企业将其视为取的创新成功的战略资源。

1.2.2对研发与业务作组合规划。其基本思路是所有的项目都有某种程度的研发价值,但受资源的限制,必须在研发项目与业务之间进行组合规划,以实现风险与回报、稳定与增长之间达到最佳。菲利普A·劳塞尔等人在《第三代研发》一书中列举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分析过程,它使整个中短期项目更为简洁、更具有战略价值。

1.2.3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开发中“参与比重(scope)”被用来衡量企业内部研发在该产品全部研发活动中所占得比例,日本、欧洲、美国新车型的参与比重分别为57%、62%和66%,日本的新车型上市更快,说明一定程度外部合作有助于加快项目进程。[3]外部资源有人力、物力,合作形式有转包、外协、租借三种。

2最高管理者与研发

索尼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盛田昭夫(AkioMorita)指出:“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未来成功的关键都是技术管理”,“在索尼我们有所有最高执行官和部门领导参加的月度研发报告会。”[4]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技术和技术管理正在成为一般管理的一部分。”[5]因此,最高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对研发的管理。

最高管理者需要通过项目分析选择、资源安排、测量检讨、激励将宏观的企业战略与具体的研发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确保研发活动对战略的支持,又使研发人员对项目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当项目与业务成功之间存在着清晰、一致的明显联系,研发才会快速、有效地进行[6]。

项目的选择包括项目的数量、优先级的确定。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当前的资源状况,优先级的确定主要取项目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影响的程度。最高管理者的参与,可以排除个人和部门好恶的影响,保证项目与战略一致性,实现整体效用。

资源安排主要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的安排。由于研发资源的需求存在波动性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资源多为其他部门日常工作占用,因此资源调配是最高领导者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因为“研究、业务计划与营销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定是强制性的。它不会简单自然地发生。”[7]

由于研发对经营的重要性和研发固有的风险、不确定性,研发过程中无论专项检讨会议和还是定期检讨会议都是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研发障碍、技术路线变更、外部技术引入、专项硬件投入、市场变化或阶段性目标实现都需要通过会议的形式沟通与交流,最高管理者的参与有助于最终决策的尽快形成,并使研发人员继续保持“重要”、“紧迫”的工作意识。

对研发绩效的测量依据不是项目成败的结果,而是研发计划中所做承诺的实践情况。研发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以不确定性减少或不确定性转化为可以描述的风险或风险归结为稳定的常规部分为表征。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推进都应予以相应的激励,这有助于工作持续不断深入,也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由于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条互不相同的鸿沟之间,有时可能是敌视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缺乏理解”,因此最高领导者的主导、相关部门的参与对研发工作的积极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3关于不确定性与风险

在项目的选择及研发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不确定性”和“风险”两个概念,由于习惯和认知的不同常导致误解,这种对术语缺乏共同的理解,妨碍了对项目深入的探讨,也易导致决策失误。

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是指事件最终结果的多种可能,且无法预知多种可能的大小及概率。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风险指能够预知最终可能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经验知识或历史数据比较准确地预知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及整个事件的概率分布;在不确定性的状态下,是不能预知事件最终结果的可能状态及相应的可能性大小及概率分布,两者的差别在于能否预知事件发生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在有关研发的文献资料中多数采用第二种观点,主要是为了有层次地分析问题,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

以开发一个具有声光响应、三维识别且有一定处理能力的机器人项目为例,如果不具有传感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是无法预知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他是不确定性项目;如果对上述知识和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能否解决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可以进行评估的,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已知条件(专业能力、设备仪器、材料保障等)和目标(指标、性能等)的差距,故项目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可以预知的。

不确定性指组织知道需求,但对实现需求的基本方式方法或主要的环节不清楚。风险则是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或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不完整甚至存在部分缺失。对于完全不确定性的项目,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以收集资讯、引进人才、购买技术、合作开发等方式来减少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一个初步或基本可以进行风险评估的项目。多数情况下,纳入企业研发的项目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如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企业或有感光胶片相机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数码相机的研发,其中存在不确定性,但整个项目是可以用风险程度表述的。对于其中的不确定性(前者为光学、机械技术等,后者为信息技术等)则可以根据相应技术的生命阶段、企业技术状态对项目风险/收益大小的影响进行筛选或作进一步的探讨。

研发过程是不确定性不断减少,风险不断清晰和化解,事态向着预期目标逼近的过程。尽管依然存在在研发的最后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事项使项目夭折的可能性,但是通过对风险的不断揭示和应对,不断降低了这种可能性,使项目得以持续推进或避免较大的损失。在研发的前期充分地将不确定性揭示为风险是极为重要的,它对后续决策和计划产生重大影响。

实际工作中,它俩不是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有时取决于组织的认知能力(包括专业的和企业文化、战略、执行力等非专业的因素)和所拥有的信息量,即对你是属于不确定性决策的事对别人可能属于风险决策,这一点也经常导致不用的企业在同一项目上出现不同的竞争结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A·劳塞尔、卡马尔N·萨德、塔马拉J·埃里克森著,赵凤山等译,《第三代研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P62.

[2][德]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吴金希等译,《文化VS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P11.

[3]同[2]P34.

[4]同[1]P4.

[5][欧]欧洲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院著,陈劲、方琴译,《企业战略与创新决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212.

[6][美]史密斯、瑞纳森瑙著.吴海棠译,《产品开发新法则(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13.

[7]同[1]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