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蔡银娣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方案,干预组患者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手段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与SDS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之后,干预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方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显著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情绪

为研究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中的效果,笔者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选择了78例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其进行分组区别护理,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8例。按诊疗编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所有的患者于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4.2±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3.3±3.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经过严密细致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方案,而39例干预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首先,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体征症状进行严密观测,包括患者的血压状态,其中,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要增加检查次数,可定为每30min检查一次。其次,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主治医师的各项治疗方案协助执行,并且对患者的呼吸、面色等变化进行严密监测[1]。对于发病时间在24h之内的患者,需要更有效的保证其休息质量。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常怀有悲观情绪,集中表现为治疗期间焦虑、抑郁,甚至有发生抑郁症的可能,因此要护理工作人员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并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尽量使患者的情绪处在积极、平稳的状态下。最后,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护患联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缓解患者的焦虑,增强患者治疗痊愈的信心[2]。同时可以采取播放舒缓、轻松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并且注意病房环境,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运用焦虑评分量表(SAS)与抑郁评分量表(SDS)评价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理状态,>50分则表明有较为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况,得分越高,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使用X2检验,组间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与SDS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之后,干预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x±s)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的是患者由于长久时间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组织发生急性坏死。一般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下,因某种原因导致粥样斑块破裂,从而造成血栓,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管腔出现堵塞而造成心肌缺血情况[3]。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加深,发病率有所上升。因其病治疗手术难度大,患者治疗前后痛苦也比较大,更容易因病情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此需要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4]。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与SDS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之后,干预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干预方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显著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70-73.

[2]曾影红,张晓璇.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7):609-611.

[3]杨丽,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36-137,143.

[4]曹淼,张海咏,肖树芹等.吸烟和不吸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水平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9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