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赵寄红

赵寄红(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内一科563000)

【中图分类号】R9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81-02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08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研究组总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纳洛酮脑梗塞临床疗效

近年来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纳洛酮作用机理的研究的不断进展,纳洛酮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比如脑梗塞,越来越受医务人员重视。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危重病的发展过程中,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而纳洛酮是一种内源性阿片肽拮抗剂,其能有效抑制、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从而对许多危重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采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08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4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48±7.32岁。全部84例患者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MR或者头颅CT诊断确认为脑梗塞。在84例患者中有糖尿病史39例,有高血压病史37例,冠心病史有26例。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所有患者得分在0—15分之间,都为轻度昏迷。

8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上午显著的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律排除有中度、重度昏迷,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常规的治疗,主要给予降压、降血糖、降颅压、抗凝、扩管等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0.4mg成都天台山制药厂生产的纳洛酮加入到10毫升0.9%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推注,一日1-2次,5-7天为一个疗程。

1.3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若患者的意识障碍有浅昏迷转为清醒,记忆力明显好转,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则认为治疗效果为显效;若治疗后患者神智由浅昏迷转为清醒,并且肌力恢复到4级以下则为有效;若经过治疗后无好转,甚至由浅昏迷加重至中度、重度昏迷则为无效。

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常规的尿、血化验,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观察患者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选用t分布进行检验分析。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组42例患者中,显效26例,占61.9%,血栓性梗塞10例,其中脑栓塞16例,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的有22例;有效14例,占33.3%;无效2例,占4.7%,故总有效率95.3%。对照组42例患者中,显效12例,占28.6%;有效20例,占47.6%,无效10例,占23.8%,故总有效率为76.2%。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2不良反应

经过血、尿化验以及肝、肾等功能的检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病征,其病因是脑动脉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局部缺氧、缺血坏死。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表明,血浆和脑脊液中的内啡肽浓度在急性脑梗塞早期会逐渐升高,致使缺血区的血流量降低。并且组织水肿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重,从而抑制神经元活动,使缺血区组织形态加速改变。同时,脑动脉血流中断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以及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等会使继发性脑缺血加重。另外,由于脑梗塞早期的应激反应,大量中性粒细胞积聚在局部缺血区,使脑组织缺氧程度加剧,并且中性粒细胞会释放蛋白水解酶、过氧化物等毒性物质,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总的来说,β-内啡肽浓度的上升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情绪异常,肢体运动功能受到抑制,脑组织氧耗量增大等。

纳洛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相对于吗啡和脑啡肽,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大,所以纳洛酮可以有效抑制内源性阿片肽所介导的毒性作用。在脑梗塞早期,如果足量并且持续地使用纳洛酮,能很好抑制内啡肽对脑组织的病理作用,同时其还能发挥其他的作用,比如抗凝、使血粘稠度降低、使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等。纳洛酮能够直接作用在脑细胞上,因为其容易穿透血脑屏障,阻断蛋白水解、脂质过氧化,使脑细胞代谢得到改善,同时还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另外,相对于β-内啡肽,纳洛酮阿片受体结合的能力更强,所以其可以有效改善由于β-内啡肽导致的梗死周围缺血区的脑血流量减少的情况,增强脑组织的供氧状态,减轻脑灌注、脑组织水肿的损害程度。此外,纳洛酮还能改善微循环,因为其可以消除前列腺素、β-内啡肽抑制儿茶酚胺对血管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中,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3%,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几乎无不良反应,这就进一步证实了纳洛酮在治疗脑梗塞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4结束语

对于脑梗塞昏迷病人,纳洛酮的催醒效果好,其可以改善脑缺氧、缺血,增强缺血区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在临床上还未发现纳洛酮产生的明显副作用,因此,尽早采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能够有效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838-841.

[2]车振勇.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7):77.

[3]季秋云.马司他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8-69.

[4]刘超,等.纳洛酮治疗不同昏迷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4:230.

[5]王廷瑞,王振才.纳洛酮治疗急性期脑梗塞79例观察.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2):114.

[6]宋承伟,丁素菊.中风患者急性脑水肿血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及纳洛酮对其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