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宫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附180例报告)

/ 1

刮宫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附180例报告)

杨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妇产医院150080)

刮宫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附180例报告)

杨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妇产医院150080)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157-02

【关键词】刮宫术粘连分析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子宫腔粘连180例,其中在我院手术者24例(12.97%),外院手术者156例(86.7%)。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人工流产引起粘连176例占97.7%。清宫、诊刮术后引起粘连4例占2.16%。年龄最小20岁,最大43岁。

1.2子宫腔粘连至确诊时间

一般在术后l~3个月,因不来月经或月经量过少、腹痛而就诊,其中术后1~3个月173例(96.22%),4—6个月7例(3.78%)。

1.3子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由于粘连部位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略有不同,本组宫颈管粘连133例(74.59%),宫腔粘连47例(25.41%),主要症状和体征见表1。

表1.子宫腔粘连症状和体征

症状例数%体征例数%

闭经17695.14宫颈举痛2513.51

月经量过少94.86宫体增大3016.22

周期性下腹痛11461.62下腹压痛反跳痛189.73

肛门坠胀11562.16附件包块158.1

从表1中可见闭经占95.14%,月经量过少占4.86%,周期性腹痛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伴肛门坠胀,3~7天后逐渐消失,约隔一个月左右又出现上述症状,检查时子宫举痛,子宫可增大或正常大小。本组子宫增大30例,其中最大的如妊娠3个月大小,伴急腹痛,经扩宫吸刮出血块约200ml,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及包块,本组有15例有包块,最大的小鸭卵大。边界欠清楚,经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消失。

2结果

本组全部用探针及宫颈扩张器及刮匙解除粘连,同对放置节育环及抗感染治疗,部分病例给予人工周期疗法及药物治疗,经治疗本组有135例(75.68%),下腹痛消失,另有10例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并发子宫腺肌病,其中3例行子宫切除术。177例恢复月经周期占98.38%,另3例经半年综合性治疗后月经复潮但经量极少,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妊娠30周时因前置胎盘大出血而行剖宫产术,术后月经量少,追踪3年未孕。

3讨论

3.1子宫腔粘连的病因不规范的宫腔手术操作为本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过度搔刮宫壁及吸宫时负压过高,吸刮时间过长,吸头或刮匙反复进出宫口,损伤颈管粘膜所致。本组宫颈管口粘连133例占74.59%,其次是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可增加粘连的机会或加重粘连的程度,也是致病的诱因。

3.2诊断凡有吸刮宫等宫腔操作手术史,发生闭经或月经过少,并伴有周期性腹痛、肛门坠胀等主诉者,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本组有人流史176例,占97.84%;诊刮术后引起粘连4例,占2.16%。检查时下腹有压痛,严重者有反跳痛,子宫有举痛或摆痛,子宫可略大或正常大。实验室检查血、尿hCG均为阴性,基础体温双相,黄体酮试验无撤药性出血或少许。诊刮时病检多为增殖期及分泌期内膜或部分炎性细胞改变。本组病例测血、尿hCG均为阴性,其中子宫增大的30例病检符合分泌期及部分增殖期内膜或部分炎性细胞改变。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用探针探测子宫腔,但要注意子宫方向以免发生子宫穿孔。

3.3治疗本组经用探针及扩宫器及刮匙分离粘连,同时放置“T”型节育环,抗感染治疗,140例下腹疼痛消失(75.68%),177例恢复月经周期(98.38%),用人工周期及药物调整月经周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我们体会刮宫术后宫腔粘连与手术操作有直接关系,操作一定要严格按照常规操作,扩宫时不用暴力,宫颈很紧时可用麻醉剂局部封闭或宫颈管内注入药物,使其松弛后再按扩张器扩宫,动作轻巧,不带负压反复进出宫口,过度曲屈的子宫先行扶为平位,搔刮宫腔时不要过度,电吸时负压控制在53.2kPa(400mmHg)以内,手术前检查如有重度慢性宫颈炎及子宫内膜炎,先予治疗,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