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3

后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史春阳

史春阳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贷款换石油”、中俄石油管道竣工,标志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步入收获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收获期,又应当怎样面对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近年来,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能源勘探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两国就修建原油管道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签署正式协议并开始落实,此外中俄还就深化石油上下游合作达成一致。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2009年4月签署的关于石油领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俄则在20年内向中方供应原油3亿吨,每年1500万吨。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10月12日,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这是在实体经济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布正式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取得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别廖佐夫斯基气田和切连杰斯气田的勘探开采权。此举被认为开创了中俄能源资本合作的先河,也将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奠定基础。

2010年8月31日,中俄签署煤炭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两国煤炭合作的序幕。根据该协议,在未来25年合作中的前5年,中国每年将从俄罗斯进口1500万吨煤炭。之后20年,进口煤炭量将增至2000万吨。中国将为俄罗斯提供总共6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修建铁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购买矿产挖掘设备等。

2010年9月21日,中俄举行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六次会晤。其间,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的奠基仪式。这个项目由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其中,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占51%股份,“俄石油”占49%股份。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300多亿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项目建成后,主要加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年产成品油1050万吨,产品主销国内市场。中俄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俄两国第一个石油加工合作项目,也是俄罗斯首度涉足在华石油下游业务领域,标志着中俄双方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迈出重要一步,两国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010年9月27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境内开发水电项目、加强技术和管理信息方面的合作,并就电站新建及改造项目进行合作投资。2011年2月24日,双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YESEnergo,开发东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和一个火电项目,这些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

二、未来中俄具有前景的能源合作领域

(一)石油领域的合作

两国在石油供需方面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在该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今又成为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2%,且进口量依然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和石油生产与出口大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最佳选择之一。但在中国石油进口国中,俄罗斯却排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之后,位居第四。可见,中俄石油贸易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2010年底两国石油管线正式投产运营后,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电力方面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的水力资源占全国80%以上,大型的水电站都集中在西伯利亚。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中俄在电力方面存在合作的空间,俄罗斯也已把向中国输出电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事实上早在2005年两国就已签署了《关于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的可行性研究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分三个阶段向中国大规模送电,如果该协议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必将开启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三)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协议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但两国的现实情况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决定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已达1100亿立方米,缺口为20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加强,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天然气的消费量将会增长。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为了寻求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俄罗斯不会忽视中国市场。因此,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今后双方合作的前景。

三、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相对于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双方能源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中俄能源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一)能源战略不接轨

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首先考虑的是,要保证俄罗斯国家预定和稳定发展的利益。追求能源出口可靠出路及利润最大化是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俄罗斯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俄罗斯对利益最化大的追求,有时并不顾及中国的利益。一方面,俄罗斯在油气交易价格上寸步不让;另一方面,它对参与在中国的加工、批发和零售更感兴趣。而我国则更关注于解决本国的能源短缺和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希望能够更多地进入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两国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

(二)互信下的猜疑和防范

在把中国视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总体认知下,俄罗斯始终存在着对中国的猜疑和防范,“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市场。应该说,随着中俄相互了解的增多,相互信任度也在逐步提高,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的噪音已不断下降。但还是不断出现,如2008年,俄国防部出台了《俄联邦203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文件,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巴拉巴诺夫在评论该文件时称中国是“潜在的头号对手”,“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2009年10月,普京访华与中国签署了有关双边能源合作的协议,这又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种种议论,认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中国侵占俄罗斯远东地区,等等。而中方也有学者担心,“俄方会有毁约或拖延执行已达成协议的可能”。

(三)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带来的变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俄罗斯经济面临着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对俄罗斯经济贡献颇大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成为负债大户,经营状况严峻。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石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意识到,需要重新调整能源投资计划,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中俄“贷款换石油计划”应运而生。而自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紧张,特别是利比亚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其几乎完全中断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一再上涨。欧盟能源委员奥廷格3月初公开呼吁俄罗斯增加对欧洲的石油供应。此间,有俄专家建议,削减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满足支付能力更强的欧洲。另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与中石油在经“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供应石油的价格及运费方面出现分歧,使得中俄酝酿多年终于开始实施的“石油换贷款”又节外生枝。由此可见,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对中俄能源合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东北亚能源竞争格局下的中日韩博弈

随着东北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日韩,在谋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保证石油供应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东北亚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近日在日本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核电站泄漏事故可能改变中日俄三国间的关系。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总理普京当即要求增加对日本的能源供应———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俄罗斯负责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谢钦还提议日本公司参与伊尔库茨克州的恰扬达气田和科维克塔气田的开发。根据俄罗斯政府此前提出的天然气发展构想,这两个气田的天然气将向中国出口。在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更多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不惜代价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能源。而俄罗斯则似乎有意挑起这样的竞争以从中渔利。

俄罗斯擅长利用能源搞平衡外交,通过能源消费国间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在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俄罗斯有意识地加剧中、日、韩等国对俄能源需求的竞争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对俄罗斯极为有利,这样可以进一步抬高俄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和获取利益的筹码。这对中国而言,期望从俄得到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无疑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俄之间的合作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要把握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脉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前发展

我国应从宏观上把握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总体布局,理解俄方的能源诉求,从微观上分析俄罗斯具体能源政策变化的国内外因素和决策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好动态规划。还应尽快根据自身实际国情,制定本国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做好可能进入俄罗斯能源上游市场、投资、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以及下一步接收俄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销售网络规划等方面的战略准备。

(二)重视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中俄又互为最大陆上邻国。因此,俄罗斯到中国的能源供应通道是中国能源进口较为安全的通道之一。但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其处理问题的方式又提醒我们,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一方面,俄罗斯要让其能源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将能源作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手段。在中俄能源合作谈判过程中,俄罗斯为寻求利益最大化,经常会无端违约,甚至毁约,结果给中方带来损失。“安大线”的流产即为一鲜明例证。因此,我方应对俄罗斯有所防备,防止其违约或毁约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就中俄两国能源产需情况而言,两国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能源合作原则。就是说,能源合作的范围和内容、能源供应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行情决定。

(三)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

继续巩固和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加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度,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促进双方全方位的了解与友谊。

(四)加强价格机制方面的合作

目前,中俄两国对世界能源价格的影响力与他们所占国际能源市场的份额极不相称。单就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而言,价格机制主要受欧佩克官方价格与英、美、荷的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影响。中俄在能源价格上的合作主要是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保证能源价格不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两国应充分利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国际油价问题上共同磋商,相互支持。利用地区性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建设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来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中俄两国还应当从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来长远看待能源价格机制问题,这也为两国寻求合理的能源价格契合点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在《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中,中国提出将通过增加国内能源供给,全面推进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与法律建设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俄罗斯提出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发展生态能源及资源保护的工艺技术,减低污染物及废气排放。俄政府还计划在近3年内,向可再生能源部门投资40~50亿美元,俄可再生能源市场商机未来将超过其他经济领域。可见,中俄两国都相当关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两国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能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领域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双方可以在此领域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为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

(六)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

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目前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开发已经步入老年期,需要重新定位,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基本上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俄中央财政的扶持和地方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且该地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具备了对俄投资的条件。中俄这两个毗邻地区可以采取互利双赢方式,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对资源开发进行投资合作。中俄两国在该地区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对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一大缓解和助推。

(七)加强多边能源合作

中国应有大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虽然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的能源保障,但是,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无法解决中国全部能源供应问题,中国必须在推进同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能源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使得自身的能源供应更有保证,另一方面,借助能源供应竞争使之在对外能源合作中处于相对较为有利的位置。中俄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和中亚国家境内在苏联时期建成的油气管线网络,加强一体化框架内的多边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真正成为保障本地区政治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在继续开展与俄罗斯双边能源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开展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创造了空间,利用日本、韩国等国的资金,并充分发挥中国在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成立积极的、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损失,还可以共同解决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俄)《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оссиинапериоддо2020года》,Москва2003.

[3]郭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4]吴景峰.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5]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6]韩立华.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7]袁新华.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不确定因素[J].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