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探讨

刘兴德

刘兴德(甘泉县高哨中心小学陕西甘泉716100)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意义

1.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美学教育问题为人们所忽略。作为教育理论基石的教育学专著在谈及各科的教学意义和任务时,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欣赏音乐、绘画的初步能力”不要仅仅赋予音乐、美术课,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单一的分析串讲法把文学作品割裂开来,归纳段落大意,给出文章中心思想,领着学生在一篇篇的作品中兜圈子。程序化的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1.2美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一些具有远见的教育家的重视。如在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文、行、忠、信”四教,主张将礼、乐、诗、书、射、御这“六艺”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目,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思想,认为“礼乐之经,管乎人心”,有“美政”、“美人”、“美俗”的功能。近代的蔡培元也十分重视美育,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出以美育代替宣讲封建礼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义。使人能在知、情、意三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概而论之,审美教育就是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从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来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精神和肉体得到和谐的发展。

1.3强调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注重文、道、美的统一,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匪夷所思,它有着坚实的内在基础。首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章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品,他们既是认识的对象,又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其次,教师和学生借助教材,利用汉语本身的优美词韵,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阅读、作文、感受和体会等要求,就是创造美、识别美的好机会。

2.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在语文教学中,美文千差万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审美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增强审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根据每一篇美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课文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像说相声一样,以引起学生笑声为目的。

2.2在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同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注重把握教材语言美、意境美、内涵美,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

3.在阅读中去感受美

通过富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性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由于文学作品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集中表现,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积极反映,它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典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一篇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原文,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美,内容美。作为教师,你的普通话应当标准流利,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浑厚雄亮,或圆润婉转;应准确生动,表达清晰,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风格应爽朗明快、朴实无华,或幽默风趣,诙谐生动;或清新秀雅,文采飞扬,吐珠泻玉……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时,也从中会享受到老师如滔如江海、润如温玉般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将肯定是完美的,教师应努力在这方面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4.在感受和体验中去鉴赏美

通过艺术形象的具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由于学生思想水平低、生活阅历少、艺术实践经验不足、鉴赏能力差。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去体验。

4.1通过艺术形象的再现、陶冶、感化、教育学生。艺术形象作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杰出的文学家能把生活里似乎很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的、能震撼人心的灵魂的力量。语文课本里有古今中外名家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各种体裁的文章也涉及到音乐、雕塑、建筑、工艺、绘画、园林、典型人物等诸方面。将音乐、雕塑、建筑、工艺、绘画、园林、典型人物等的旋律、图象(挂图)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的鉴赏美。如《和田的维吾尔》中歌舞的音乐,《藏戏》中的地域风情,古今中外的众多名著中的人物,不胜枚举,这一切所给人的美的享受、哲理的思考、道德的熏陶是任何现实美都难以比拟的。

4.2以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达到“寓教于乐”,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文学作品具有娱乐作用,它取决于作品形象的具体性和生动性。例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时,有时采用明白流畅的白描手法,有时通过精彩的对话,有时则细致地提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人们又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趣味情感来充实鉴赏对象。“各以其情而自得”,享受到身心的愉悦。鉴赏活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恰恰抓住了文学鉴赏主观性的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3受作者情感的感染与思想产生共鸣。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人物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情者,莫先乎情”。各种形式的美都能动人情感,艺术美更是培养情感的最有力手段。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强烈的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思想情感的回旋激荡。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5.在学习、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

应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让学生的生活多一点精彩与美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深入文本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拓展其它资源,如校园、社会、自然、季节、诗歌等资源。更要抓住即时资源,即短时间偶然难得呈现的资源,适时教育,促成课堂内外审美的统一。只有使学生养成了在大千世界中独自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才有利于学生铸就美丽的人格,铺设美丽的人生。如:“鼓楼座座,芦笙悠悠”的侗族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奇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