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功用嬗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试论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功用嬗变

张伟

张伟/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中国共产党已领导人民进行了多年的社会建设实践,其社会建设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忆故思今,首先厘清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建设思想演进及其社会政策功用的发展脉络,必将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格局起到有利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体系

回溯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领域从思想到实践的探索过程,既有曲折也有发展,主要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生理念与实践中,先后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不同历史转型阶段。

一、“革命党”历史定位下坚持政治主导社会

(一)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时孙中山曾一度将“二次革命”的失败归咎于我们中国人自由太多,认为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凝聚人力,革命成功,并由此以帝俄为师,渐开中国近现代“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之先河。国民党后来独裁政治强而有力,对“中国人自由太多”臆断的迷信,使之裂变为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直至“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完全胜出。“从1921年到1949年,即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政府一党独裁下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社会建设思想和主张,并于不同时期在自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局部的社会建设尝试”。

(二)1949年中国的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并没有必然导致中国民间社会的解放。以政治为本,社会建设仍然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计划体制时期,从社会建设的组织和动员机制来说,政治动员是最强大、最有效的动员力量,每一项社会建设都是作为政治任务进行部署的,每一项具体的社会建设成就都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

二、“执政党”历史定位下坚持经济引领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迎来了自己的解放。在亿万民众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与来自执政党内部“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危机感的共同推动下,1978年以后,全党全国工作中心实现了战略性转移。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开始转轨,经济组织的各种经营活动和分配方式的自由空间日益扩大。其突出特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建设,以发展经济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建设阶段”。

(一)中国民间的社会力量快速获得复苏。

在经济改革大潮的直接推动下,中国社会走向开放,人们陆续告别了旧有的“单位文化”,“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开始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经济与社会维度中寻找自己的独立性。大批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开始形成,资源配置良性发展,政府机构某些主管社会经济的部门和社会组织功能分化。任何试图否定改革开放或要求国家重新集权的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推翻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三十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拜解放思想与解放社会所赐。”

(二)政府向经济主导型转变。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及“发展是硬道理”等方针政策,凸显了新建设时期,效率优先,经济发展跃为社会发展第一位的任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

党领导建设“共建共享”多元社会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明确提出社会建设思想,系统阐述社会建设内涵。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是这一时期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标志着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强调鼓励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对社会建设的首次着重提出,被知识界视为中国政府职能回归的标志性事件。党和政府逐步告别了过去国家至上的单向度统治思维,开启了以社会成员个体社会权利为核心的整体性建设与改造。“在完成对改革前‘革命第一’的政治主导型全能政府”以及随后‘效率优先’的经济主导型政府的超越后,中国将从此进入‘共建共享公民社会’的宽阔之境”。

(二)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党和政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设计,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一系列有关民生的政策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以城镇为中心转向了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了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三、结语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理性的看待会远远复杂于理论建构。破坏一个旧社会历史性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但建设一个新社会,尤其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体制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依然是任重道远。从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社会结构转变,是一个比西方现代社会成长更为艰巨和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建设方面践行着神圣使命,成绩斐然。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加速,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进,必然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和认同问题,对此我们应当要有充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只要坚定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还有什么艰巨的社会问题不能解决呢?

【参考文献】

[1]张瑞.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2]陆学艺.北京社会建设60年[M].科学出版社.2008.P16

[3]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P6

[4]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