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阅读,教师只作点拨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重视学生阅读,教师只作点拨赏析

王新华

——我讲《沁园春雪》

王新华河北省藁城市艺术中学052100

摘要通过讲《沁园春雪》,重视学生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生活,追求真善美为中心工作。

关键词《沁园春雪》阅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对文章的读、朗读、背诵。理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感悟的前提下,教师点拨、指导,接受文章人文思想,在生活中践行、磨砺。我在讲课文前,一直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词典解决字词困难并识记,感知文章,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在学生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是这样讲解《沁园春雪》的。

首先,简明介绍作者——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让学生敬仰作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期间,中国当时著名的诗人柳亚子经常有诗赠送。(有来无往非礼也),毛泽东便亲书《沁园春雪》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此词一发表马上在国统区引起轰动,蒋介石调动所有反动政客、文人先是抨击,后是写诗撰文欲比高低,结果是闹出许多笑话,自知不如草草收场(使学生对《沁园春雪》产生兴趣)。然后介绍《沁园春雪》写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冲破敌军的封锁,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且东渡黄河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在一次大雪之后,散步外出登上一座小山观雪赏景,壮志满怀、诗意大发遂写下这气势恢宏、热情洋溢,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篇。(让学生神往、欲学习)

一语带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点明词的题目、内容;该词分上下两阙。然后逐句讲解。

上阙第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交代作者描写的内容是北方中国的风光,不是南方的中国(把学生带入诗境)。北国风光是什么样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学生想象“千里”、“万里”揭示的宏大和深远,是多么的开阔,让学生体会:“冰封”的静止、“雪飘”的舞动;自然界的天寒地瘦,作者的热情、豪放。短短的十二个字描绘出中国北方的广阔、高洁、优美,理解诗的语言特点:凝炼,作者的惜墨如金。第二句“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明了作者大雪之后登高远望的内容:代表中国灿烂文化——万里长城的南边和北边,由于大雪的飞舞、遮盖,只看到世界的白茫茫;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上游和下游,由于严寒结冰,立刻失去了滔滔的声势。让学生感受作者“望”的意境。第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描写的是,大雪之后,白雪的覆盖,山像舞动的银蛇,高原像奔驰的蜡象。“银蛇”、“蜡象”白色好理解,为什么是“舞动”、“奔驰”的,不好理解;你可以让学生想象:山脉是崎岖蜿蜒的,由近处向远处沿着山脉看去,视线左右摆动,加上雪色的影射产生幻觉,山不就“舞动”起来了吗?由近及远向高低起伏不断的高原望去,高原不就“奔驰”起来了吗?作者站在高山俯视大地和远山,由近及远望去,视觉上的近低远高的规律,山银蛇般的舞动、原蜡象般的奔驰,不是与天公比高低是什么?空旷高远的世界,生机盎然的山川大地,壮美的大好山河,这是多么优美的图画呀!意境够美了、令人神往了,但作者并没停止不写,又来了第四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引学生继续深入)作者描写“北国风光”由概括到具体,写得很细致、灵动,(这时)又由具体展开想象了:(这样的“北国风光”呀)如果等到天晴日出时,由于阳光的照射,白雪覆盖的山川大地,像外披“红装”内“裹”“素”衣的美人,更加显得“分外妖娆”、美丽。作者“一下子”又把读者从韵味十足的“水墨画”中引入艳丽清新的“工笔重彩”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神往。“北国风光”描绘得完美的无以复加了,本该结束了,可作者又写出了下阙,下阙又能写些什么呢?

下阙第一句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作者对祖国山河壮丽、娇美的折服和对“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引无数英雄”竞相鞠躬、倾倒、为之努力奋斗。跳跃到第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惜”就是惋惜的意思,用了一个“惜”字转入议论,惋惜历史上那些能称之为“英雄”的人。(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跳跃性)作者惋惜的理由是什么呢?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的大秦始皇帝,使汉朝强大、击败匈奴、遣使出使西域的汉武大帝,“惋惜”他俩“文采”显得有点不足;文武全才、开明的唐王——李世民,称得上枭雄的宋太祖——赵匡胤,他两个“风骚”稍微也显得差劲、逊色。“文采”、“风骚”原义都是指文艺方面的才华,这里是广义的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他们显得建树不够。他们不行,谁行呢?第三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之骄子,称雄亚洲、横扫欧洲、建立大元帝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不是真的英雄呢?乍听还行!可作者又用“只识弯弓射大雕”一语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更不行。那么谁才称得上真正的英雄?作者用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历史上帝王评论予以了断,同时也给了时代一明确的回答。(果断、简洁、明了)不管他们是、不是“英雄”,“俱往矣”都过去了、成了历史、不再议论了;数点当今“英雄”,称得上“风流人物”、能够建立丰功伟业的,还得看“今朝”——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得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将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行文到此,戛然而止)给人以想象和激励,催人奋进。

最后总说整篇词章,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讲解完后,要求学生再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态,揣摩作者的语气语调,尝试以作者的语气再朗诵《沁园春雪》,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直至背诵。

语文教学应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态,理解作者的思想追求,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生活,追求真善美为中心工作。整体把握文章,讲解字、词、句、篇为教学的中心工作服务。不能为讲解字、词、句、篇而支离文章,搞语言文字游戏。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所得,进行空动的说教、讲解,学生自己感受不到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生活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