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7
/ 2

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

李姿漩

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引擎探究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2018年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情况的分析,分析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情况

2018年黑龙江省观察点14个村年初户籍人口总共30724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为30553人,比年初减少了171人。其中宾县、克山、肇东年末户籍人口数较多均在3000人以上,庆安人数最多共有4085人。

(一)农村人口趋于老龄化

由表1可以看出,五年中年内出生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最多有178人,到2018年出生人口最少只有110人,比上年减少16%,五年平均每年减少7.6%。五年内死亡人口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最多达到了149人,说明人口趋于老龄化。五年来,年内人口增长数呈波动下降态势,波幅较大大。2016年是年内人口增长数的高峰共55人,较上年增长十倍,而到了2017年,年内死亡人口已经超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人口变为负增长13人,2018年年内人口数继续大幅减少,达到到了负39人。死亡人口平均年龄近五年波动不大,始终保持在58至68岁中间。

(二)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慢

由表2分析可知,五年里年内迁入户籍人口波动较大,在2015年迁入户籍人口数最大由122人,之后的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到2018年已经降到46人,四年内每年平均降幅为15.6%。相反,近五年年内迁出户籍人口呈波动升上形势,2018年数量最多达到了178人,较上年的46人,增长了2.87倍,平均每年年内迁出户籍人口增幅为36.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数波动幅度较小,但其较年内迁出户籍人口总数来说并不多,五年平均占比15.8%,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调查村转城镇户籍流动不明显,更多的是各地农村至间的变化。2018年我省观察点总年初本村户籍人口有30724人,而常住人口共19733人,非常住人口10991大多是外出务工。其中克山由为明显,年初本村户籍人口3191人,常住人口只有423人。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数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纯务农户为主要群体

通过表3可以看到,年末总户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由2014年的7974户增加到2018年的8503户。纯务农户占比逐年减少,五年内下降了22.07%,平均每年降幅4.4%。纯务农户虽然每年都在减少,但占比仍然在一半以上,占主要部分。以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户占比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波动,2014年到2017年逐年减少,2017年最低占9.07%,2018年大幅增长到18.25%。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户占比逐年上升,2018年增长到14.37%,较2017年增长1.86倍。非农业户占比五年内呈明显波动增长趋势,由2014年的0.95%上升到2018年的15.76%。

二、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的因素分析

(一)固有观念与自身素质的限制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资源分布的失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投入的不足造成农业人口知识技能的缺失与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其市民化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受到年龄与自身认知的影响,部分较年长的农村人口不愿接触新事物,拒绝接受由于当地区域发展或子女城镇就业所带来的城镇化转移,坚持留在农村;另一方面,由于保守价值观念的局限与固有生活习惯的制约,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即使迁居到了城镇,却依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难以融入城镇。此外,知识技能的欠缺也大大加剧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难度,他们往往生存成本更高、谋生难度更大。

(二)非农化转移困难

一是农村企业分散,导致农村工业空间集聚进程缓慢。乡村企业绝大部分散落在农村农村工业空间集聚进程缓慢,导致小城镇人口积聚水平不高。大力发展小城镇,却没有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很难吸收农村转移人口。二是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为落后。分散的小农很难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加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深,以及农民个体承担农业经营风险且经济回报低于外出务工,因此,目前农民就地转业的可能性也不高。三是农业产业链水平不高,缺乏吸纳农村人口的动力。虽然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但农

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足,导致农户通过农业生产获取的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农业自身产业链的发展不足,未能有效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就地转移。

(三)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转移人口有后顾之忧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核心是追求人的城镇化,衡量人口城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是进城后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但目前依然存在城乡养老金不配套,医保、社保机制不合理、不完善等现象。从养老金的替代率看,农村家庭养老金的替代率远低于城镇退休职工的水平。每年城乡的养老金支出虽然是刚性的但是也存在巨大差异,当前由于物价总水平较高,即使算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支出也难以维系农村养老标准。

三、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质量

第一,改变农村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加强受教育意识、提高受教育水平。第二,加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制定培训管理、培训操作规程等配套办法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定期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培训,深入各地方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活动,实现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民提高自身文化科技水平。同时,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实施农民职业化战略。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来强化务实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第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是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最终形成农业新格局。二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积极转变生产目标与经营思想,延长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产业。三是通过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定期培训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从而解放更多农业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第二,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竞争力。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方面,一是改革用工制度,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且持续转移到城镇,二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统筹培训、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四是做好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保障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医保方面,不断缩小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在医保待遇和运作模式上的差距,逐步提升新农合的统筹层次、增加新农合定点医院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新农合的灵活性同时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完善农村劳动者患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相关管理法规和标准。住房方面,一是理性控制房地产价格,通过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来对房地产价格实行理性控制。二是推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府在注重效率的同时确保公平,真正把保障房落实到有需求的农村劳动者群体,使农村城镇化转移劳动群体能够真正享受改革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