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点关系琐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点关系琐议

汪上[1]刘朝臣[2]

关键词:应用型;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汪上,安徽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朝臣,安徽宿州人,安徽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凤阳/233100)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课题《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2008JYXM337))成果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准确理解。从宏观上,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应用型人才又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3];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4]。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5]。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纯理论型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所谓的“经院派”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大部分本科学生培养都应该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甚至细放到某个特定的专业来理解。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重点处理好“六大”关系

1、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教育所应承担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教育的精神,应该是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安全人的心智为目的,以促进人的灵魂转向为己任,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还要围绕这些理念和价值取向所展示的种种努力[6]。现在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7]。因此,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将培育的重点放在人文精神的强化方面,这不是单纯的强调应用性就能实现的,普通本科高校应用性转型一定是在强化人文精神的背景下实现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代价而增强所谓的应用性。

2、处理好“知”和“用”之间的关系

前面笔者提到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度的协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知”和“用”的关系,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将应用型教育办成传统本科压缩性与高职教育的放大型。“知”强调认识水平,这是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首先从层次上依然定位于本科,在培养目标上要严格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随着技术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的变化的加速,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水平也要不断的提升;其次从类型上它强调应用性,因此我们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强化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强化实践实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试用,在用中提高认识,将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实践并可能创新发展。

3、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应用性教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或者技术开发的能力,这些能力仅靠教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训、验、研”等多途径并施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验、研”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源”和“流”的关系,科研是“源”,教学是“流”[8]。科研予于教学以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9]。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不能应为发展应用型就可以淡化科学研究,这对学校未来发展是有害的,对应用型人才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4、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10],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主要的。学科的涵义在一些汉语辞书中都作了解释,《辞海》[11]表述较为完整:“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一般取第一种涵义。“专业”,《辞海》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也就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现代社会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的建设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转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12]。

5、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

一个完整的本科教育,在校时间3-6年,按有关部门的规定,一个学生要正常毕业需修完160学分(18学时为1学分),大概要修2880学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一般为2500学时,含实践课程),按每天10学时折算,实际上课天数为280天,因此大学本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虽处基础地位,但占用的时间比较少,那其余的时间应该都属于自主学习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个时间?笔者认为,学校可通过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将所学知识和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往往仅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实现的。

6、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在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着力加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也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理论与指导学生实践、研究,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应该更加突出,一方面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中,并通过参与为指导者提供建议,另一方面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单独或自发组织各种团队创造性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齐长永,葛洪军,赵鸿宇.关于培养工程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思考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3]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学研究,2005.3.

[4]陈天培.“模拟试验”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

[5]赵学凯,施丽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合格经管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16.

[6]吴松,教育应维护支持社会正义[N].光明日报.2006.12.22.

[7]张尧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创新及发展能力.2007年01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8]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9]时敬华,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J].2001.02.

[10]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11]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99.(3194).

[12]谭荣波,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