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张颖辉伊敬东刘云龙

张颖辉伊敬东刘云龙(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0530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161-0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氯胺酮麻醉)组和实验(臂丛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确切,术中麻醉药用量小,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小儿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是近年来应用渐多的麻醉方法,常用于成年人,用于小儿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个月–6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Ⅱ级。患儿入室,常规监测ECG、HR、BP、SPO2、RR、PETCO2,面罩吸氧2.5L/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0)。

1.2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负荷量2mg/kg静脉缓慢注射后2min开始手术。实验组首先静脉缓注氯胺酮0.5mg/kg,然后采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的正中、桡、尺、肌皮神经分别阻滞[1],注药前及注药中反复回吸防止入血,麻醉药液为0.3%罗哌卡因1ml/kg,麻醉后15min开始手术。两组术中静脉输注异丙酚3~5mg/kg/h,并参照文献[1]如患儿术中心率超过基础值30次/min或体动影响手术操作则酌情追加氯胺酮负荷量的1/3~1/2。

1.3观察指标记录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及呼吸抑制、舌后坠、毒麻药反应、恶心、呕吐等麻醉并发症。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毕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手术及苏醒时间比较(例,n=30)

组别年龄(岁)性别

(男/女)ASA分级(Ⅰ/Ⅱ)体重(kg)手术时间(min)苏醒时间(min)

对照组3.3±1.816/1422/811.3±8.571±1765±23

实验组3.9±1.618/1219/1112.5±7.874±1510±5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表22组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比较(例,n=30)

组别体动呼吸抑制舌后坠恶心

对照组28571

实验组1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体动28例;呼吸抑制5例,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恢复正常;舌后坠7例,经托下颌后好转;恶心2例,观察未处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由于小儿不能配合,所以小儿手术常采用以氯胺酮为主要药物的麻醉。既有麻醉镇痛作用,又使意识消失,使术者能顺利做手术。但氯胺酮可致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术毕苏醒时常伴精神症状,单独应用剂量过大,复合其它麻醉药时可致呼吸抑制,致麻醉管理复杂,麻醉风险增加。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在小剂量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借助超声视频可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正中、桡、尺、肌皮神经干和腋动、静脉,依据穿刺针显像分别阻滞四支神经干,注药前及注药中反复回吸防止入血,由于是直视操作,不仅麻醉药用量小,而且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确切[1]。术中辅以小剂量异丙酚镇静,对呼吸影响小。由于仅麻醉了神经干,阻断了疼痛有害刺激的传人,镇痛完全,对交感神经和全身无影响,术中麻醉管理简便,无麻醉并发症。并且采用超声引导,注药全过程可清晰显影,可及时发现误入血管,从而避免毒麻药反应。

总之,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确切,氯胺酮和异丙酚用量小,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大志,王铁军,冯磊,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婴幼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0):852-853.

[2]张颖辉,刘学治,伊敬东,等.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7):89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