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观察

王蓉

湖南省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长沙410013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份到2014年7月份接收的4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为主要对象,同期选择我院接收的40例癌症晚期不伴疼痛患者为对照组,依次对两组患者进行24h长程12通道心电图记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情况。结果:在Holter异常、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比较上,实验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即数据资料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癌症晚期疼痛患者存在一系列的心脏应激性反应,动态心电相比不疼痛患者存在明显异常,医师需要及时给予治疗,防止心脏受损。

关键词:癌症晚期;疼痛;动态心电图;临床观察

在临床上,癌症是常见的机体重症,且其发病率在目前逐渐上升,这主要与人们生活行为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癌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对人类的生命存在极大的威胁。癌症晚期患者容易出现疼痛,作为一种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其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1]。疼痛的出现导致患者的心理出现负面情绪,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严重影响,还导致患者的重要脏器出现异常[2]。本院对4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以及40例癌症晚期不伴疼痛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旨在总结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份到2014年7月份接收的4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为主要对象,其中男患者22例,占55%;女患者18例,占45%。年龄范围为40岁到92岁,中位年龄为(60.2±4.5)岁。其中20例患者为消化系肿瘤,7例患者为肺癌,2例患者为乳腺癌,6例患者为骨转移癌,5例患者为其他肿瘤。同期选择我院接收的40例癌症晚期不伴疼痛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患者21例,占52.5%;女性患者19例,占47.5%。年龄范围41岁到88岁,中位年龄为(58.9±4.2)岁。其中18例患者为消化系肿瘤,10例患者为肺癌,5例患者为乳腺癌,3例患者为妇科肿瘤,4例患者为其他肿瘤。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原发器质性心脏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系统选择产自美国Mortara公司的H-Scribe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依次进行24h长程12通道心电图记录,并人工干预获取正确的Holter数据。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指标包括Holter异常、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进行分析处理,P<0.05,则表示数据资料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均显示异常变化,多数患者的心率以及心律失常在100次/d以上。4例疼痛剧烈的患者同时存在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缺血性ST-T变化,且均在100次/d以上,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早搏、阵发性房颤以及室上速房颤,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早搏以及室速。24小时中上述心电异常情况的发生时间段与疼痛剧烈时的发生时间段联系紧密。

40例癌症晚期不伴疼痛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测,有17例患者出现异常变化,发生率为42.5%。心律失常在100次/d以下,且大多表现为单一性早搏。

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Holter异常、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比较上,实验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数据资料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癌症作为一种常见重症疾病,其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也出现转变,这也使得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

疼痛作为癌症晚期患者的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机体器官以及脏器造成影响,继而引起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变化。癌症疼痛出现多于癌症病灶压迫、浸润以及转移所致,同时还与社会因素、心理状态等有关。癌症疼痛对脏器造成的影响大多与应激反应有关。机体在经刺激作用下,时刻处于应急状态,继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反应、内分泌反应,从而导致机体功能以及代谢出现变化,以此让机体充分适应外部环境以及稳定内部环境,上述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机体做出的一种防御行为,多在机体出现疼痛、烧伤、缺氧、创伤、过热、饥饿、恐惧、紧张以及感染等情况下出现,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应激反应出现时,机体交感神经产生兴奋,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继而出现心跳、血压、血糖以及儿茶酚胺出现变化,其中交感神经以及儿茶酚胺与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效果,且心肌细胞内部乙酰胆碱也会因此上升,糖皮激素增加,肾上腺皮质细胞的类脂质以及维生素C水平下降,血中皮质醇水平上升,胰高血糖以及胰岛素分泌异常。上述激素的变化,均会导致心电图异常。

此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在Holter异常、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比较上,实验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数据资料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与李习芬[4]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可见,癌症晚期患者出现疼痛时,机体会自发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激素以及生命体征出现影响,继而影响脏器以及心电,对患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癌症晚期疼痛患者,临床上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并加强心电监测,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心脏以及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屈艳玲,李淑琴,陈凌倩.352例癌症患者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原因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2):193-194.

[2]李予.恶性肿瘤心电图异常情况观察[J].医学信息,2014,(19):243-244.

[3]张丽媛,王莹,陈样新,王景峰,吕珊珊,林晓卿,袁晓梅.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心电图的改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5):409-410.

[4]李习芬,闫日成,兰超.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