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龙圩区2013-2016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梧州市龙圩区2013-2016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

龚金花

梧州市龙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43199

【摘要】目的分析梧州市龙圩区2013年~2016年艾滋病流行情况,为龙圩区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梧州市龙圩区2013年~2016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HIV/AIDS在龙圩区各年份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发病率,及HIV/AIDS发生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关系及感染途径。结果梧州市龙圩区2013年~2016年HIV/AIDS发病和死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龙圩区广平镇为HIV/AIDS发病率最高地区,占27.97%,其次为龙圩镇,占26.27%,上述地区应为预防重点区域。龙圩区HIV/AIDS发病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成年人群中,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30~49岁间,而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间;同时男性和女性在60岁以上为HIV/AIDS发病高危人群。龙圩区HIV/AIDS发病男性和女性均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应将阳性配偶作为重点预防对象。龙圩区HIV/AIDS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随着人们文化程度升高HIV/AIDS发病率降低。HIV/AIDS人群主要通过异性传播,其次还包括注射毒品及同性传播。结论梧州市龙圩区2013年~2016年艾滋病流行呈下降趋势,发病以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今后应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控措施。

【关键词】梧州市龙圩区;艾滋病;流行情况

艾滋病(AIDS)为目前全球流行性不能治愈性疾病,随着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艾滋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流行程度不同,在我国已逐渐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预防艾滋病扩散为当前重要任务[2]。梧州市龙圩区于2003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通过积极预防后艾滋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为今后提供更为有利预防依据,笔者将2013年~2016年龙圩区报告的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情况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梧州市龙圩区2013年~2016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共118例,年龄10~60岁以上。所有患者均为龙圩区常驻人口,明确诊断为HIV/AIDS患者,并报告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1.2方法

整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所在地区、发病年份和死亡年份及传播途径,采用Excle表格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HIV/AIDS在梧州市龙圩区各年份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地区发病率,HIV/AIDS发生与地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关系及感染途径。

2结果

2.1梧州市龙圩区HIV/AIDS在各年份中发病数和死亡数统计

梧州市龙圩区常住人口共30万,2003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经积极预防和控制后,HIV/AIDS发病和死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表1。

3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6年梧州市龙圩区艾滋病流行呈现出以下特征:(1)艾滋病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数和死亡数逐年减少。(2)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3)以已婚有配偶为主。(4)发病年龄集中在20~49岁青壮年人群,且职业以农民为主,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此类人群大多在外务工而发生商业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增加感染HIV的机会,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3]。(5)60岁以上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大,达20%,研究表明该人群主要是通过与暗娼性接触感染。

综上所述,梧州市龙圩区应制定有针对性预防、健康教育措施,减少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为降低HIV/AIDS发病关键。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落实防控措施:一是抓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正确推广安全套使用[4];二是老年人是感染艾滋病的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应从切断异性性接触传播途径入手,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政府及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切实加大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以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及防病能力[5];三是积极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和检测工作,以期早发现HIV感染者,控制传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四是加强术前检测、婚检、孕产妇产前筛查力度,加强HIV感染者管理及AIDS疫情监测工作,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7];五是做好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及时治疗患者,对患者家属宣传防病知识,落实防控措施,并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参考文献:

[1]李艳飞,张英霞,杨燕珍等.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及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0):1297-1300.

[2]单多,段松,高洁等.我国某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早期发现感染者状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1):962-966.

[3]沈平,张协君,莫德凯.钦州市钦南区2000-2009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2):186-188.

[4]刘振江,江秀梅,张辉,等.南平市1998-2009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2):45-46.

[5]邓韶英,林丰,陈琦,等.珠海市城郊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24-25.

[6]王明旭,马乐,王小琴,等.农村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47-749.

[7]陈羽明.湖北仙桃市2004-2012年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