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浅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

闵洁

(中国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领域的两种重要理论体系,对金融产业的发展均起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研究这两种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其的认识与了解,为今后金融学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此目的,本文分别介绍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并对两种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风险管理

引言:

对于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不管是早期研究还是近现代研究,居于金融学理论体系核心地位的风险管理理论始终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伴随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风险管理理论也得到极大的延伸。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核心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金融学理论基础

传统金融学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经过专家学者们长期不断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一套著名的金融学理论,并随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而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传统金融学将资产比作理性人,将市场看作是无摩擦市场,强调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快速充分的反映出所有与资产相关的内外部信息。投资者所做出的金融行为是理性的,且是风险厌恶型,期望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特征满足贝叶斯过程,表明证券价格可以充分体现出所有交易者对信息的理解与认同,但价格却是不可预测的。即传统金融学以理想假设、严谨严密的数学计算为金融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但其存在一定局限性,对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2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由传统金融学发展演化而来,涵盖了决策理论、经典经济学分支理论、心理学、数学概率论等多种理论,是一种交叉性理论体系。它将金融投资者的行为纳入到理论体系考虑的范畴,以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出现的系统性偏差为研究重点,旨在探索出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对金融异常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行为金融学理论创始人基于投资者行为提出了前景理论,指出心理因素是导致处于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投资决策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并对传统金融学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学领域中的地位。自行为金融学诞生起,便在解释证券市场收益重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它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在金融异常现象上存在的不足。可以说是对传统金融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3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比较

3.1风险管理理论的共性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一定共性,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和研究手段三方面上。传统金融学中的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而行为金融学是由传统金融学演化而来,其以传统金融学为基础,是对传统金融学缺陷与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两者的风险管理理论来源是相同的。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在这一切入点上,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表现出共性。即两者对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均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情况、投资者市场活动、市场主体决策行为、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等之上。之所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切入点相同,主要是因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均认为人是市场活动主要影响因素,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应以人为中心。此外,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都是通过建立经济学假设和风险理论模型来实现的。

3.2风险管理理论的差异

以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传统金融学理论和以投资者行为与心理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在风险管理理论上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如理论基础不同,风险理论模型不同、基本假设不同等。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以有效市场和理性人作为假设基础,认为理性投资者可以抓住非理性投资者投资所带来的套利机会,造成非理性投资者产生经济损失。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假设则与传统金融学理论假设相对立,是以非有效市场假设为为前提的,认为理性与非理性投资者因信息披露不均衡而造成所掌握的信息不均匀,影响投资行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模型包括期权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模型则以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主,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传统金融学以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而行为金融学则以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和心理为基础来分析金融风险。

4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比较

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和投资组合理论(1952年),Sharpe、Lintner、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4年),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1970年)和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1973年)。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石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它们的分析框架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随着现代金融市场一些不能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金融现象的涌现,如处置效应、股金溢价之谜和期权微笑等,传统金融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面对这些金融异象,学者们开始质疑传统金融理论及有效市场理论。由于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些现象,行为金融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是以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为基本假设的,而这一假设更贴近实际。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飞速发展构成了对传统金融学的重大挑战,二者的争辩,引导金融理论向更高阶段发展。

传统的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因此其决策完全能够在理性选择基础上达到效用最大化;市场竞争是完全有效的,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把握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使得非理性的投资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丧失财富,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在这两个假设前提下,传统金融理论试图通过最优决策模型来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来讨论投资者实际的决策过程。但是,在行为金融学来看,这种假设在实际情况中是不成立的。首先,投资者作为一个多维综合体,决策过程中,不仅情感会经常地破坏投资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投资者的理性也无法完全把握所遇到的问题;同时,面对的事物的多样性和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的理性是很难做出有效的归纳,而常用简单性的原则,借助主观的测量方法,决策时按既有认知定势而行,这就是投资者的不理性。研究表明,只有具备诸如投资者知道在何时能知道资产的真实价值、不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太多、在长时间内可以无成本卖空等一些前提条件,市场才能完全由理性投资者主宰,显然这些条件并不能得到实际满足。针对传统金融理论的缺陷,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者给出了自己的基本假设:即决策者的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可变,这种偏好经常仅仅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随机应变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做出不同选择;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非最优方案。根据其假设,行为金融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人的遗传、基因、进化、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及社会规范等,并试图建立起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作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来探讨证券市场价格的决定和投资决策的正确制定。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其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其主要观点是:1.价值函数的自变数是投资者的损益,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投资者不是从资产组合角度来作投资决策,而是按照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分别对待。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价格判断),且因人而异。2.价值函数的形式是一条中间有拐点的S形曲线,在盈利阶段是凹函数,在亏损阶段是凸函数。这就是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盈利时是风险规避者,趋向较早卖出股票锁定利润;投资者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即投资者对损失更为敏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行为投资策略相继被市场提出,如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等,行为金融学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并在现实的金融环境得到实践和发展。

5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传统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理论基础,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行为金融学作为对传统金融学的一种外延和补充,在金融学理论研究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存在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风险管理理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后,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2]郭奕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分析及启示[J].新经济,2015,(Z1):56~57.

[3]施许斌.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市假日效应理论及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喻淑春,王利伟.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1~44.

[5]孙嘉琦.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下的公司决策非理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

作者简介:闵洁,身份证号码:340104198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