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变革运动的挫败果真归因于中国文化不适应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9
/ 2

近代中国变革运动的挫败果真归因于中国文化不适应吗?

卢淑奎鲍远鹏

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239400;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37151

摘要:通观近代中国历史,历次革新变法革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缺乏制度改良,是由于缺乏巧妙的政策设计,是由于缺乏恰当的思想启蒙,是由于缺乏民主政治的真诚。把近代中国变革运动的挫败归结为中国文化的不适应,这并不合理。相反,中国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的特点是有利于变革运动的开展的。

关键词:变革近代化中国文化

自鸦片战争后,从洋务运动开始直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变革运动,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针对历次变革运动的挫败,一部分国人认为是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近代化。他们认为必须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中国才能脱胎换骨,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上述观点不仅在一百多年前,就是在今时今日,依然有不少支持者,然而,这种观点果真符合历史真相吗?

近代以来,一些政治派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化不兼容。于是,这些政治派别要么彻底反对学习西方,因循守旧一切;要么把近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没有做到融合;要么就是没有妥善处理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文明的冲突,只懂得斗争不懂得妥协。

主张彻底反对学习西方,因循守旧一切,有两股代表势力:一股是晚清顽固派,拒绝任何变革,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一股是义和团,盲目主张“灭洋”,分不清西方侵略与西方文明。这两股势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盲目排外,力图维护中国农耕文明传统继承,但被近代以来用工业文明成果武装的西方新式军队击得粉碎。显然,因循守旧一切这条路是走不下去了,必须要学习西方。

把近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没有做到融合,也有两股代表势力:一股是洋务派;一股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洋务派主持的持续三十多年的自强运动被一场甲午战争结果证明是失败了,而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被证明也行不通。

没有妥善处理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文明的冲突,只懂得斗争不懂得妥协,也有两股势力:一股是维新变法,一股是革命派。维新派变法措施急于求成,分不清轻重缓急,甚至把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政治主权的主动割让和领土主权的出卖上,这又怎么能够推动变法取得成功呢?革命派因人设法,把原本主张的总统制共和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然而,在当时中国,的确需要一个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有能力采取积极的内政外交政策。民国的成立本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的结果,但民国两派领袖袁世凯、孙中山之间充满猜忌和防范,在矛盾激化时不是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内解决问题而是诉诸武力,最终葬送了辛亥革命成果。

通观近代中国历史,历次革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制度改良否?是由于政策设计巧妙否?是由于思想启蒙恰当否?是由于民主政治真诚否?哪里能把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归结为中国文化的不适应?如果中国不进行制度改良,不进行巧妙的政策设计,不进行得当的思想启蒙,没有足够的民主政治诚意,即使中国传统文化再优越,又如何实现近代化?

事实上,近代中国的每一次进步恰恰证明中国文化是能够适应近代化进程的。

林则徐在主持禁烟期间,当他看到西方的先进,积极组织了解西方,成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随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介绍外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的主张付诸实践,让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当甲午战争证明中国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还不足以让中国实现近代化时,维新派和革命派又推动中国向西方迈出学习西方制度的一步,虽然并没有成功。当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又总结反思,把向西方学习提高到思想文化层面。

事实证明,自鸦片战争后八十年,由于受到丧权辱国的刺激,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一直在试图改变中国,虽然并不成功,但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尽管路途坎坷、历经曲折,这又怎么能说明中国文化不适应近代化呢?

看看大中华文化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了,而二战后大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崛起,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走上“革新开放”的越南发展也引人关注。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一百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文化是可以适应近代化的。

儒家把“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作为政治理想,如果说强调仁政的礼仪之邦的中国不适应近代化,难道强调丛林法则的民族才适应近代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追求和谐,这样的政治理想,又怎么能说中国文化不适应近代化?难道暴政文化才适应近代化?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再看看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美国、德意志帝国、法国还有亚洲的日本,它们崛起无不是以法治国和适度加强央集权的结果。墨家思想提倡“尚贤”,“尚同”,“尚贤”蕴含民主意识,“尚同”蕴含法治精神。可以说,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民主法治思想的一个伟大标杆,虽然由于它对君主专制的否定结果遭致专制王朝的封杀,沉溺于历史的尘沙中,难道就能因此说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近代化?

事实上,如果把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世界去观察,中华文化蕴含的世俗人文主义精神不仅不是中国近代化的阻碍,相反,中华文化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时训近代的中国为何现代化历程屡遭挫折[J].文化研究,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