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关于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思考

陈花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523000

摘要:现代城市河流综合整治不仅是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防洪问题,是一个集全流域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生态景观等考虑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河流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营造良好的水生态,水景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了城市河道的现状,介绍城市生态河道综合整治难点及措施,为现代城市生态河流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综合整治;护坡;生态修复

引言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防洪整治是工程核心,防洪整治工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工程。工程资金投入较大,耗时较长,工程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和综合协调,设计方案须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1]。堤防布设是防洪整治工程中重点,不仅要满足防洪要求,还要确保景观生态的发展。这需要从经济上和技术上对方案进行比较,以便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并创造“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道综合治理目标。本文从分析我国城市河道的现状,探讨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难点及要点,以对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一、城市河道的现状

(一)堤防薄弱,防洪能力差

部分城市河道堤防薄弱,行洪宽度不够。主要受限于城市的硬地化的快速发展,而城市规划的远早于河道整治规划,导致城市规划中对于河道整治的行洪宽度预留空间不够。在非城市中心地带的河道,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堤防高程不够,堤身薄弱,行洪宽度不足,当遇五十年或百年洪水时,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河道综合整治规划要落实到位,提高水利工作者、广大群众的洪患意识。

(二)河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加,中国许多城市的河流淤积非常严重。有的河流多年没有清过淤泥。因此,在汛期,因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威胁河道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由于雨水常年携带泥土、石块及垃圾等流入河道,沉积河道底泥中,造成河道淤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管理和监督,部分城市出现人为的将生活垃圾、工业原料废物和建筑废物等倾倒至河流中,引起河道堵塞。此外,河道多年没有进行过清淤清障处理,淤泥可达数米,导致河道过流能力不足。

(三)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一些城市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出现黑臭水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群众投诉较多。原因主要如下:一是人们水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如:生活垃圾任意倾倒至河道、在河道边坡种植蔬菜果木使用农药化肥经雨水冲刷至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沿河排放等;二是法律监管不严,工业污水随意排放。水污染执法案件处罚力度不够,部分工厂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染废水直排入河流中。三是城市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不健全。雨水和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没有分开,导致雨水和生活污水混合直排河道[2]。以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河道的纳污能力远远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水质性缺乏,影响河道可持续发展战略[3]。

(四)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净能力薄弱

部分城市已整治的河道,往往受限于城市的发展,为减少堤防占地,部分河道岸线被拉直,改变了自然河道的排水路径,改变了主流浅滩和急流的格局,加上混凝土固化的河堤,隔断了水陆联系,破坏了河流横向连续性。同时,改变了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道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水体自净能力薄弱。

二、城市河道整治的难点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工程建设需要统一领导,按照“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分部实施”的原则实施。工程涉及部门很多,协调难度大。总的来说,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的难点有如下几点:

(一)工程征地拆迁难以推进,妨碍工程实施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道两岸建筑物较多,堤防建设及河道拓宽需要沿河拆迁部分建筑物、电线塔、管道等,征收部分土地。由于迁改难度大,费用高及征地拆迁补偿不满意等原因,导致征地拆迁受阻,部分工程历经多年仍未解决拆迁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与部门、居民等建筑物权属业主充分沟通协调,推进工程进度。

(二)工程弃土、弃渣量大,堆场难以落实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堤防建设、河道清淤疏浚等内容,堤防建设时部分河道拓宽、清淤疏浚产生的弃土弃渣量大,而目前城市缺乏专门的弃土堆场,难以完全解决工程弃土弃渣问题。部分城市部门应加强与市场众多企业联系,将弃土弃渣经无害化处理,作为砖厂原材料或建筑回填用土加以利用。

(三)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河道整治工程投资较大,部分工程投资亿元以上,且投资建设需长达几年的建设周期。河道整治工程属于政府的民生工程,通常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承担投资,受财政支出压力限制,工程实施应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同时为解决投资大的问题,今年多城市正在尝试探索PPP、低息贷款等融资模式,吸引私营资金、技术和管理,投入到河道治理公益性强的公用事业中。

三、生态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生态河道综合整治的原则为:尊重河道自然属性,维护河道自然形态。在提高河道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尽量保持河道弯曲、急缓相间的自然形态,保护自然河滩地和漫滩区,为水生生物留足生存空间,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一)堤防加固及护岸设计

河道堤防的设计既要满足设计防洪标准要求,又要满足防汛通道的要求。河道两岸的堤防要求全线通达,以作为防汛抢险的通道。堤线的布设应顺从河势,力求平顺,尽量符合洪水主流向,力求避免折弯、急弯,使水流顺畅平稳。

堤防工程必须保留河道的多样性,不明显占用河道行洪断面,优先河道原有的天然断面,仿自然断面、复式断面、坡式断面等多种交替布设,避免单一、规则的断面形式。同时要考虑河流及护岸护坡与陆地缓冲带,保持河流横纵连续性的良好水循环。

堤防护坡尽量采用生态透水护坡,如:草皮护坡、宾格石笼护坡、生态袋护坡、植物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水泥生态种植基护坡等等[4]。与传统的硬质封闭护坡技术相比,生态护坡不仅达到传统护坡功效,还结合了河道景观、文化、生态等因素,营造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河道清淤疏浚

河道清淤疏浚是按照设计河底高程对河底的淤泥进行清理提高河道过流能力,同时减少淤泥中污染物以改善水质的作用。水下清淤疏浚工程的机械主要分为两类:绞吸式挖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

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船上吸泥管将前端绞刀切割绞烂的泥沙吸进泥浆泵送至目的地。绞吸式挖泥船既能将运走污染淤泥,又能控制好清淤深度。

但存在开挖淤泥含水量高,临时堆填占地多、调遣受桥梁限制等缺点。抓斗式挖泥船调遣方便,清淤含水量较低淤泥后续处理成本低,便于运输等特点,但淤泥上部富集较多污染物的流化层,在清挖过程中自动溢出仍留在泥水中,去污效果差,且容易造成淤泥扰动二次污染。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河道不同现状情况,选择不同的清淤疏浚机械。

工程通过挖泥船进行清淤疏浚,将挖除的淤泥通过管道运输至岸上淤泥固化场进行固化,同时对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可作为建筑回填土运送至工地或专门的堆场,或者作为砖厂原材料加以利用。在工程建设中,为避免工程重复建设,宜在河道两岸沿线完成截污工作后再进行清淤疏浚。

(三)水体生态修复

水体生态修复的前提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和截污。首先,提高工业污水排放标准,淘汰产能落后的高污染企业。如:建立环保产业园,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对其工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其次,将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截污管网,经过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河道。最后是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接入雨水系统排入河道,污水接入截污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

在控制住河道流域范围内的污染物后,进一步对河道进行水体生态修复。主要是措施有曝气增氧、生态浮床、河道缓冲带、人工生态湿地等。(1)曝气增氧主要是通过增加水体含氧量,从而加速水体有机质分解,增加水体自净功能,但对于水质较差的黑臭水体效果不明显。(2)生态浮床通过在水体搭建水生植物种植和生长平台,结合无土栽培技术和生物动力学,把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种植到受污染的水体中。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塑料浮床、橡胶浮床、纤维浮床等。但生态浮床的后期维护较难,成本较高。(3)河道缓冲带是指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以外由树木及植被组成的水、陆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既能丰富生物多样性,又能作为植物隔离带的水生态修复手段,同样需要后期管理维护。(4)人工生态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多功能、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态系统。它一个可人为监控的集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的系统[5]。人工湿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陆地空间,适合于存在自然河滩部分区域地作为湿地场所,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手段。

生态河道整治中根据河道现状及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生态修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河道整治要求标准提高。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河道综合整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的人水和谐的民生工程。因此,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在满足防洪排涝标准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建设,营造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道综合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广.浅析津南区中小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J].能源与节能,2014(4):90-91.

[2]孙亚明.生态水利建设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4):631.

[3]王进等.浅谈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9):585.

[4]汪德诚.浅析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坡技术.山西建筑,2019,45(2):173-174.

[5]贺进涛等.人工湿地处理造纸废水的应用前景.造纸科技与技术[J],2009(z1):114-118.